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只要是在乎我的人,我都会加倍珍惜!
不要在你寂寞时想起我,我不是补丁,缝补不了你的空虚和失落;不要在你受伤的时候想起我,我不是药方,治不了你的心伤和痛楚;不要在你快要忘记时想起我,我从不做替补,我的心只为爱我一辈子的人留住。做一个简单的人,有自己的心,有自己的原则,学会优雅的转身,请管好自己的心,别让它轻易的四处纷飞飘舞;请走好自己的路,别让它扭曲,夭折人生的旅途!曾经有人问我,谁是真正的对你好的人,我说交给时间吧!时间久了,遇事多了,才能知道谁是真心对你好的人!朋友不分男女,开心就行,朋友不分高矮,聊的来就行,朋友不分距离,心里有就行,朋
发表时间:2021-08-04 11:33:42浏览次数:370
乐见别人的好,是一种善良
1  在网上看过一个网友分享的小故事。她50多岁的母亲,闲来无事就打开朋友圈,乐呵呵地给别人点赞:张家的月季蔷薇开了,真是好看;李家中午做了香喷喷的大排骨,手艺真好;王家有了外孙,萌萌的很可爱,让人看了满心欢喜。  平日里,有什么好东西,她总爱和邻里朋友分享;谁有难处了,她也总帮一把;亲戚熟人有想不开的,她总是设身处地开导。  母亲和许多人都能融洽相处,在她心里,好像没有什么坏人。她能理解别人生活的不易,她善于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她总在希望好的变得更好、坏的能慢慢变好。  这让我不禁想起那句话:乐见别人的好
发表时间:2021-08-04 11:23:04浏览次数:438
放低位置,认清自己
作者:洞见Allergy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给某出版社,见数月没有回音,便写信去催。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但下面的落款却有20多个头衔,占了大半页纸。编辑看了,先用大半页纸抄了这20多个头衔。但正文里同样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梁衡感慨说,想来这编辑回信时,内心一定很厌恶与轻蔑。编辑看的是来稿质量,而不是名气,可他偏偏把头衔身份列了一大串。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学会放低自己,是一个人最
发表时间:2021-08-02 16:23:11浏览次数:413
最好的友情,各自忙碌,互相牵挂
1  前阵子,我突然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微信,邀我有空时同去旅游。说起来,我和这个朋友已经很久没联系了,上一次的微信记录还停留在“新年快乐”。但我们却如从未久别过的老友,一番畅聊,制定出游计划。  后来因为我有临时任务需要加班,我们只得先放弃出行,至今已过去了一个多月。这期间我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有再联系谁。  身边的共同好友都讶异于我们的友情,我们却知道,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好的状态:各自忙碌,又互相牵挂。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不需时时联系,却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陪着你。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让你无比
发表时间:2021-08-02 16:14:13浏览次数:412
永远不要怀疑努力的意义
1  常常有人问我,如果付出了努力却依旧没有收获,怎么办?比如,认真做了复习,却依旧考不到一个好成绩;认真写了文章,却依旧没有一个好的阅读量;认真去完成了任务,却依旧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表扬……  我曾经也为此担心和焦虑过,可后来我发现,所谓的一分收获其实就藏在一分耕耘里。  你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也许不见得会考满分,但一定会让你在考试的过程中多一份底气和自信;你推敲的每一个字、认真写下的每一段话,也许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认可,但日积月累,你的文笔就会有所进步;你努力把手里的事做好、努力把眼前的活干好,
发表时间:2021-07-30 14:33:13浏览次数:399
有一种自律,叫熟不逾矩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复杂而微妙的。你若与人过分疏远,会使自己孤立;你若与人过分亲密,又容易起冲突。那么,如何才能让亲密关系长久呢?那就需要设立底线。1  一是,再熟悉,也不说伤害对方的话。  当我们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之中,往往容易自认为关系密切就可以口无遮拦。但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的力量是巨大的,可能对方出于对双方关系的考量,不好意思反击,但伤人的话语说的次数多了,再亲密的关系也会变淡。  还有些人可能会误认为自己说出的“恶言”,因为关系亲密,对方不会放在心上。但再亲
发表时间:2021-07-30 14:29:40浏览次数:445
人生的减法
1  多余的东西  不要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美国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两人打赌。  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释:“我从来没有
发表时间:2021-07-29 10:42:57浏览次数:423
惊人的“京瓷定律”:你的思维层次,就是你的人生上限
作者:洞见hongzhuang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在一次发布会上,有记者采访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稻盛和夫毫不迟疑地回答:“思维方式。”后来,他在其著作《干法》中具体解释了这一说法:“在我看来,人生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在这个公式中,热情和能力的打分范围都是从0分到100分,但思维方式却是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一个人想要成功,热情要高、能力要强,这当然是必需的。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能够大幅度改变人生的决定性要素的话,那就是思维方式。因为不管热情和能力有多高,只要
发表时间:2021-07-28 10:16:46浏览次数:532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
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证,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最后的依赖。“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喜欢一个人,始于共鸣,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可见人品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好人品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个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招牌。1人品,是最好的学历。白岩松曾说:“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一个单位无论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试想,在一个企
发表时间:2021-07-28 10:02:09浏览次数:421
人活到极致:干净待人,清净待己
作者:洞见RDJ内心澄澈明朗,人生自在安宁。看过一句话:“生活就像是一个大型染缸,不管你颜色鲜艳,亦或是纯白无暇,这浑浊不清的环境从来不给你保持本色的机会,你总要主动或被动的染上颜色,否则,就与这社会格格不入。”世界五彩斑斓,人们在这个大染缸里摸爬滚打,不可避免的染上了不同的颜色。但人生最难得的,是在历尽沧桑后,仍出淤泥而不染。就像作家顾城写的那样:“一个人应当活得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干净,才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最好的底色。01干净待人看过这么一句话:“真正有修养的人,位居高处而不世故,身处繁华却不功利。
发表时间:2021-07-27 10:21:02浏览次数:487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