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见hongzhuang根本没有人会把你当作生活的重心,围绕着你运转。一个人站在人群中。在他心里,自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仿佛一颗闪闪发光的绿宝石。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但其实,在别人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透明人。甚至,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01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焦点效应”。指的是人很容易太过看重自己,从而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关于这一点,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基洛维奇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买了一件样式特别前卫的新款T恤,让一个学生穿上。进入教室前,他问这名学
发表时间:2021-08-27 10:44:27浏览次数:434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能看透一个人,哪怕看透一件事,就是一种本事。想着人生就是一场按图索骥,把想看的、想走的都过去都回味,在羽翼渐丰的世界里,便有了山高水长的积蓄。 可是若干年后才发现,真正的成长,是一场去粗取精的展览,把看懂的、看透的埋藏,在人生巨大的加工厂里,研磨出的一切才叫阅历。 什么是看透?其实大部分人都具备看透的本领,时间或长或短,真相就会像风干的肉条,最后露出了干巴巴的本质。 而那些聪明的人,从来只看透,却不轻易说透。 22岁那年,第一次去实习单位。年轻又气盛,背着双肩包,蹬着高跟鞋,化
发表时间:2021-08-25 09:41:09浏览次数:463

作者:洞见ciyu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苏轼在晚年回忆一生时,曾自我戏谑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半生贬谪,颠沛流离,让苏轼尝尽辛酸,也给了他充裕的独处时间。京都烟云被远远抛在身后,他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升华和蜕变。从只专精于文学,蜚声文坛,到诗词书画,民生功业,样样有成。从羁绊于名缰利锁,到心中修篱种菊。纵观苏轼后半生的破茧化蝶,我们会发现:独处,是生活里最深刻的修行。01林语堂形容苏轼的生命,是“人生的盛宴”。这不仅是对苏轼灿烂一生的喟叹,还是对其生活的欣赏。在被贬时期,没了京城的高朋
发表时间:2021-08-24 11:43:17浏览次数:626

贫穷时渴望财富,孤寂时渴望爱情,年老时渴望青春年少,死亡前又留恋生命。痛苦伴随欢乐,健康与疾病并行,如同有朝阳的升起,就有夕阳的落下;有天上的月圆,人间就注定有月半。聚散离合,忧患得失,全是一念之间。有得必有失: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选择了某种职业的艰辛,却体会不到另一种职业的责任;拥有了喧嚣的城镇,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有了安全的港湾,就没有求索的漂泊;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失去也意味着一种得到:磨练换来成长,辛勤带来收获,泪水领略人生百味,挫折引领成功之路,遗憾又不失为另一种美丽……
发表时间:2021-08-24 11:31:15浏览次数:395

好友东东去了新公司。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很忙,稍微松懈一点,工作就完不成。不过这样也好,刚好锻炼一下。”字里行间都是痛并快乐着的情绪,一副为难自己还特别嗨的畅快相。 东东有两个孩子,大妞四岁,二宝一岁半。她也曾是叱咤职场的“白骨精”,在经历过升职还是生子的痛苦抉择后,一头扎进了全职妈妈的队伍。 带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的出生让东东柔软温暖,日子却比以前紧张了。她每天围着孩子的屎尿屁打转,在时光里跌跌撞撞学着当妈,好不容易哄睡精力旺盛的宝贝,转身想跟爱人说说话的时候,才发现身边人早已鼾声如
发表时间:2021-08-23 14:45:24浏览次数:425

知乎上有个提问:什么是处世的最高境界?有个高赞回答写道:“遇事不生气,对错不争辩,输赢放得下。活得足够通透,眼里足够冷静,心里足够沉稳。”诚然。真正的强者,都是平静如水的。即使面对大风大浪,亦有一份淡定从容,逢山可开路,遇水能搭桥。即使遭遇大起大落,依旧能够: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走过半生才懂得:淡定,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01觉人之诈,不愤于言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老教授带着学生去买鱼,一番挑选后特意选了一条刺少的鱼。鱼贩见状立马说道:“你挑的那个鱼不好吃,还是我给你推荐一条吧。”话刚说完
发表时间:2021-08-23 14:36:06浏览次数:469

01我们不要为了别人,委屈自己。不要讨好别人,丟失本性。你的优秀,不需要别人来评价;你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来掌控。遇到重担,自己扛起;遇到困难,自己攻克。你就是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别人做不了你的主,撑不起你的天。只要你没有瞧不起自己,没有作践自己,你就是人世中的山峰,就是别人景仰的高度!02生活中,要安定从容,得到就要付出努力,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去争取,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只有内心祥和,才会被生活左右,但愿沉浮后,不会绝望,迷失后,仍有方向找到生命的正确方式。于平凡中体会今生的美好,在追求中爱惜岁月的
发表时间:2021-08-20 13:03:58浏览次数:490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亲密比正确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经常听到有人说,三观相合才是一路人,要跟三观一致的人相交……可每个人出身阅历不同,所处环境不一样,很难在观念上完全一致。世间没有完全契合的灵魂,所有好的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真正成熟的关系,并不要三观完全相合,重要的是不争对错。01不争对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网上曾有人问,你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有位网友在帖子下面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说,作为儿女我觉得,有时最伤母亲心的,就是在对与错面前,与她争一个理。网友的母亲,七十多岁了,经常会为了几个免费鸡蛋,一
发表时间:2021-08-20 12:53:37浏览次数:455

表妹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心仪的公司,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她不止一次对亲戚朋友说,以她的良好表现,肯定能轻轻松松过试用期。可是,三个月后,表妹垂头丧气地走出了那家公司。试用期居然没过!大家都颇为不解,以表妹的勤勉,过个试用期按说不是问题啊,怎么就成了问题了呢?在大家的追问下,表妹愤愤地说:“别提了,想不到职场里,小人这么多!”原来,表妹和另一个同事一起入职,而他们应聘的职位最终只能留一个。表妹一直坚信,谁能力强谁胜出,没想到,对方使了盘外招,把本该表妹负责的事情搞砸,然后又拒不承认
发表时间:2021-08-19 17:28:18浏览次数:401

有些人处理小问题有条不紊,但遇到大事就手慌脚乱,甚至越做越乱。说到底,不是没有处理的能力,也许是格局小。 格局,是遇事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心态和品质。《格言联璧》中提及:“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理棘手的事,宜宽。“宽”指的是心态,放宽身心,勇于接纳事情的好坏;事情越棘手,越该宽容接纳。塞翁失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天,老人的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人们安慰他,老人很平静:“这怎么不是福气呢?”后来,那马竟带
发表时间:2021-08-19 17:26:06浏览次数:420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