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强大,无须声张
真正的强大,无须声张。作者:洞见·GW看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就是在水上撑船,每个人都要经历无数场风浪。生活起起伏伏,命运波澜不定,我们会站在峰顶,也会掉到谷底。越是无能的人,就越喜欢在其中声张,试图用言语去掩盖自己内心上的匮乏。而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难而不怨,苦而不诉,喜而不扬。1难而不怨之前看《朗诵者》的时候,有一名叫做赖敏的女孩,令我无比动容。她在21岁被确诊遗传了家族的“企鹅病”——手脚不受控制,走路不稳,后来就连说话也不清楚了。医生断定她最多活到30岁。23岁那年,她的父亲车祸去世,9天后,她的母亲
发表时间:2022-03-04 11:08:53浏览次数:322
一个中年人的圆润成熟,往往在于三次觉醒
作者:洞见ciyu人到了一定年纪,要向内审视自己。《六组坛经》中有一则记载。弟子问六祖慧能:师傅,什么是道?六祖慧能回答:道,在你的心中。禅宗认为,一次次的内心醒悟是成道的关键。周国平也说过:“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内在力量,就是觉醒。”人生是一座修道场,生活是一场修行。少年向外求,中年向内寻。一个中年人的圆润成熟,往往在于三次觉醒:自律、自愈、自足。01自律作家冯唐这位反中年油腻斗士,在《冯唐成事心法》中说:“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最先决条件。”他工作日程通常是满当当的,每周工作8
发表时间:2022-03-03 13:32:47浏览次数:398
从现在开始,去做让自己增值的事情
作者:洞见·李思圆我们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网上有个很火的帖子: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道理,想推荐给年轻人?有一个高赞答案是这样说的:“从现在开始,去做让自己增值的事情。”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似很大,但是拉开差距的,往往是日复一日微小的积累。唯有懂得自我增值,持续学习,终身成长的人,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阅读增值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一段话:“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
发表时间:2022-02-28 15:39:10浏览次数:311
一个人开始强大的标志:特立独行
作者:洞见ciyu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美国文学评论家威廉·德莱塞维茨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要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迈向自己所定义的成功的道路,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接受别人给你的选择。”猛兽独行,牛羊成群。优秀的人往往也是特立独行之人。他们心中有方向,笃定地迈向多数人不愿走的路。01读别人都不想读的书《汉书》中记载了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董仲舒的父亲董太公修筑了一个后花园。第一年,花园初具规模,家族兄妹盛邀董仲舒到园中玩,但他手捧竹简,只顾埋头学习《春秋》。第二
发表时间:2022-02-28 15:23:59浏览次数:324
人民日报推荐:人在低谷时,一定要做的9件事
没有一座高山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作者:洞见·CC知乎上有这样一组神回复:有人问:你是如何走出人生的阴霾的?最巧妙的回答是:多走几步。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你走到锅底时,无论哪个方向,多走几步,都是向上。当你迷茫的时候,就去看看人民日报分享的这9件小事。践行下去,或许就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1分析自己遇到问题,你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是逃避现实、推卸责任,还是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很多人选择前者,但这样做,将会使一个人丧失责任感,陷入无尽的纠结与迷茫。而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懂得向内归因,反省
发表时间:2022-02-26 15:58:14浏览次数:404
永远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
作者:洞见Autumn毁誉由人,是非在己。知乎上有个收藏过万的话题:有什么极简的人生建议?有个回答这样说:“好听的话别当真,难听的话别较真。”想想的确如此。01好听的话,别太当真。网上有个段子,说外地人一旦到了广东,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每天一出门,你就会听到无数声“老板”“靓仔”“靓女”。虽然是句调侃,仔细想想却不无几分道理:这个时代,好话成了批发货,真话,反倒成了奢侈品。动人的话听多了,人就容易看不清自己。因为你不知道,哪些是虚假的应承,哪些才是由衷的赞美。我有个杨姓朋友,早年是销售出身,后
发表时间:2022-02-25 13:11:27浏览次数:313
换一种心境,享一种快乐!
  我们生于世上,心态当像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什么,终会得到什么。  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在市场上展出,并附上说明: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用笔作上记号。展览完毕,整幅画都涂满了记号,画家深感失望。  不过他决定换一种方式再试一次。他又画了一幅同样的画到市场上展出,这次,他要欣赏者将妙笔之处都标上记号。  取回画时,他发现整个画面都涂上了记号——曾被指责的笔画大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这个幽默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你想控制的,都在控制你。  林清
发表时间:2022-02-24 11:25:52浏览次数:415
做人,重在良心,贵在厚道!
做人,重在良心,贵在厚道,人有良心,才得人珍惜,厚道做人,才得人支持,只有用良心和厚道处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你才能活好这一生。一个有良心的人,为人心善,受人欢迎,常行善事,得人感恩,这样有良心的人,因为有善行,人缘好,才能获得好运的眷顾。一个有厚道的人,做生意,会给人让利,做事业,会舍得奉献,这样懂得付出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你,余生必有数不尽的福气。
发表时间:2022-02-24 11:20:27浏览次数:325
2022,选择对的生活!
时光总是悄无声息地溜走,花开的春天也已经在路上,这都是一片美好的象征,希望在全新的2022年里,我们都能选择对的生活。对于生活,别失望,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总要背负太多的责任,有养家糊口的重担,有房贷车贷的压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拼命赚钱,成为全家人的强大支柱,无论怎样,愿你乐观点。    对于工作,别抱怨,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薪水总是不满意的。所以,别总是对工作抱怨,
发表时间:2022-02-23 11:40:30浏览次数:305
杨绛:人生最好的活法,一半在藏,一半在露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里有这样一句话:“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 一个人如果过于招摇,反倒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惹来非议。 只有收敛锋芒,深藏若虚,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懂得半藏半露的智慧,方能快意人生。01 苦藏一半,喜露一半杭州灵隐寺有副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藏一半苦自己承受,分一半快乐与别人共享,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发表时间:2022-02-23 11:32:22浏览次数:480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