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卢梭独居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统计表明:中国的独居人口比例达到了16%,从老年到中年,再到青年,选择独居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是被动的独居人群,比方说,一些孤寡老人,没有儿女,也没有亲人,自己一个人居住。更多的却是主动选择独居的人。这些人普遍有很好的经济条件,但都秉承单身主义,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是没有条件成家或者选择群居,只是完全习惯了独自生活。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从精神和物质上来看,都是群居生活更有优
发表时间:2021-04-06 08:26:19浏览次数:629

图源网络 01 经济独立 《喜剧之王》的中一句“我养你啊!”感动了很多人,也成为很多年轻女孩的梦想。 然而一句“我养你”,说出来简单,养一时也简单,但要想让对方终其一生而无怨无悔,那就太难了。 所以,人一辈子的幸福,不能傻傻寄托在一句话中。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归根结底,钱,才是一个人的底气。 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它至少可以让你不必退而求其次。你可以不必太能赚钱,但至少你要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在不依靠别人的前提下,去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 02 思想独立 人
发表时间:2021-04-05 16:27:13浏览次数:493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作者:洞见·不雨亦潇潇2021年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三,又是一年清明。每到清明,便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牧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百代过客,人生逆旅,岁月在一点一点流失,对生活的感悟却越来越多。初看清明,它是慎终追远、薪火相传的节日;是天朗气清,风和景明的节气;再看清明,它更像是那诗中的牧童,为世间的行人指明了生活的方向。01不忘人生来路一千多年前的清明节,白居易登上洛阳周边的老君山,和老君阁的韩道士一起远眺洛阳城。眼前祭祀之情景,
发表时间:2021-04-04 14:37:25浏览次数:709

愿我们,由心而生的那张脸,都能越来越好看。世界纷纷扰扰,一旦纠结于其中而不自觉,慢慢就会活得复杂又疲惫。人如果长期在负重前行,怎会不累呢?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过得简单,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01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行了。很多时候,我们生气就是太以小见大了,本来是小事,偏要放大,家里发现一只老鼠,何必放火把整个房子烧掉呢?而我们从愤怒中带来的每一个打击,最终都必然落
发表时间:2021-04-02 10:20:34浏览次数:60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作家铁凝曾说: 所谓“聊得来”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读懂你的内心,听懂你的说话,与你的见识同步,配得上你的好,并能互相给予慰藉、理解和力量。 人生最可贵的,莫过于有一人能懂,彼此懂得更是难得。 人与人之间相互懂得、相互欣赏,在交流中不断深入了解达到默契,这是一个特别幸福的过程。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被人懂,是一种幸运,有人懂,是一种幸福! 01 懂尊重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 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是对自己不尊重。 一生很长,要学会尊重。彼此尊重,彼
发表时间:2021-04-02 10:17:06浏览次数:849

苏格拉底说:“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若是要生,便如夏花之绚烂;若是要死,亦如秋叶之静美。一生不长,而你的人生是洒脱是幽怨,是轻装上阵还是负重前行,又或者戛然而止,这都取决于你想要如何的活着。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可要活好生命却需要每个人用心去琢磨,用情和爱去付出和体会。人活着无非就是为了不留遗憾或者弥补遗憾。可在悠长的岁月里,谁又能完全不留遗憾呢!所有的哭笑怒骂都成了生活的佐料,只有在临近离别时,才恍然觉着人生不长,须得好好活。01余生不长,常回家看看父母网上有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
发表时间:2021-03-29 10:11:59浏览次数:869

为人处世,记住这句话: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发表时间:2021-03-29 10:06:48浏览次数:549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坚定梦想,紧握自己的命运,绽放生命中的精彩。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两个人在街上闲逛,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其中一个路人甲拔腿就跑,而旁边的路人乙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和开始一样。于是,路人甲甚是不解,就走上前去,好奇的问他:“别人都在跑,而你为什么一动不动的站在这里吗?”他回答说:“我为什么要跑啊,难道前面就没有雨了吗?既然都是在雨中,那我为何还要浪费力气去跑呢?”当时,路人甲路口哑口无言。故事中的路人甲和路人乙,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表现出的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一个人在
发表时间:2021-03-27 17:19:24浏览次数:509

作者:无铭 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麦子丰收在即,一个农夫对老天祈求:老天爷,祈求你,今年能不能不要有干旱、暴雨和虫害? 老天爷说:一切如你所愿。 等到第二年丰收的季节,农夫去田里看到麦穗果然比以往大了不少,他很兴奋。 可当他把麦穗拿在手里,麦穗却不似以往沉甸甸的,每一颗都是徒有其表,内里都是空瘪瘪的。 农夫便去质问老天爷,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天爷说: 因为你的麦穗避开了磨难,变得十分无能。经受风才能授粉,经受雨才能滋润,经受烈日才能成长,经受虫灾才能抗病。 其实人又何尝不如此呢? 人
发表时间:2021-03-26 09:51:13浏览次数:563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那些幸运的人,却看不到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改变。其实,一个人的幸运并不是偶然的,美国成功哲学家金·洛恩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要让事情改变,就得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就得先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个人如果不先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让自己变得更趋于完美,幸运就不可能落在他的身上。正如英国一位国教教主所说:“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
发表时间:2021-03-26 09:46:52浏览次数:494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