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一默世上只有失败,没有失败者。《菜根谭》中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一个人身处低谷,就像是全身都扎着针、敷着药,不知不觉中获得进步。而处在顺境之中,就像是被各种兵器所包围,不知不觉中消磨了意志。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人越是在顺境,越要清醒自律;越是逆境,越要自愈自励。01繁华中自律冯唐曾讲人生有八慎,其中有一条是“慎顺”。警惕人生太过顺遂。一个人太顺利的时候,容易丢掉内心的清明。因为一点成绩沾沾自喜,失去了对环境的判断;为了追
发表时间:2022-06-22 13:06:02浏览次数:402
日子总是要往前走的,不能老是回头看。作者:洞见yebo美国心理学家科亚斯说:“我们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而引起的。”你越是不肯放过的事情,越会让你失去更多,使自己陷入亲手编织的痛苦牢笼中。生活这道题,无论怎么解都会有遗憾。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沉默,选择不说,不是因为无所谓、不在乎。而是因为我们渐渐明白:如果凡事都要去争个高下,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过不去。成年人最大的清醒:一半是懂了,一半是算了。1懂了三观不同,争辩就算了宋人苏舜举曾讲过这样一则寓言。森林里有一只燕子和一只蝙蝠。在燕子眼里,日出代表早
发表时间:2022-06-21 14:36:55浏览次数:309
人虽然渺小,但是人能学,人能自我完善。作者:洞见yebo杨绛先生百岁那年,曾接受一次采访。记者问她:“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杨绛先生回答:“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在这复杂繁芜的世界里,庸人甘于沉沦,强者寻求自渡。一个人只有不断淬炼、沉淀,变成更好的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1认识自己《半山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书读十遍;读一本书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读一遍。阅人,真不如阅己。学者吴学昭,讲述过杨绛先生两则早年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2-06-20 16:44:15浏览次数:307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留三分傻气,存一颗素心。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要拥有快乐舒适的生活,一定要让自己有个“圈子”,找点“乐子”,做个“傻子”。中年以后,想要的东西自己把握,想过的生活自己成全。有三两知己,存一点天真,糊涂看世界,方能清醒过人生。01有个圈子:和同频的人在一起,是最好的养生。作家简帧,在而立之年时曾说,三十岁以后还没有认识的人,也就不想再认识了。人生走过半程,我们也越发不喜追逐表面的热闹,而是学会筛选自己的圈子,与合得来的人相处。莫言几乎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喜欢参加行业聚会,
发表时间:2022-06-17 14:33:34浏览次数:310
作者:洞见Allergy若与深渊相逢,请你足够相信。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面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浮沉人世间,起落悲欢处,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人情往来的无奈,还有鸡毛蒜皮的辛酸。好的人生,都是从苦里熬出来的。当你看清了这个事实,你的心就会敞亮很多。01世事无常,人情变换,苦是生命的常态。奔波如蚁,披星戴月,每个人亦有自己的沼泽。1938年秋,杨绛带着女儿回到迁居上海的钱家。那时,时局混乱,她不得不和钱家上上下下挤在一处,住处逼仄。没有自己的房间,杨绛不便公然看书,不然和妯
发表时间:2022-06-16 10:48:54浏览次数:384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无论生活如何碾压,我们依然与其交手。中年,是进退两难的年纪。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茫然四顾,疲惫不堪。中年的累,无人懂,无人说。我们开始变得无言,习惯了独自承受,一个人默默扛下所有。01人到中年,少了底气。有个很戳心的段子:千万不要大声骂那些年轻人,因为他们很可能一怒之下就拍桌子走人。但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无论你怎么打击他,他都不会离开。中年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好脾气了?因为人生的征途上,他们要独自面对千军万马,身后却空无一人。人到中年,人生半坡。职业上你没有了太多的选择,面对扑上来
发表时间:2022-06-16 10:40:53浏览次数:377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者:洞见yebo1英国历史上,有一场著名的波斯沃斯战役。1485年,英王理查与里士满伯爵亨利爆发冲突,随后双方开战。在决战将要开始前,理查找来铁匠,让他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在钉最后一只马掌时,发现少了根钉子。查理一看,说:“算了,少根钉子也没什么,就这样吧。”很快战争打响了,理查就骑着这匹马,率领队伍冲锋。突然,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倒在地,理查也被重重地摔了下来。看到国王落马,士兵们纷纷转身逃命,队伍瞬间土崩瓦解。亨利见状,立马率领军队围上来,一举俘获了理查。最终,查理不仅失去了王位
发表时间:2022-06-15 08:58:19浏览次数:397
且以优雅过一生。作者:洞见·荠麦青青“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被钱钟书称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一生都活得清醒自持。在是非原则上有清晰的认知,在困厄之境中也不改其志。哪怕到了垂垂老矣的暮年,不再耳聪目明,但那盏点于心中的长明灯,一直烛照其行。所以,无论她身处何种境地,都活得自在从容。1感情中清醒:择一人终老,遇一人白首钱钟书曾写给杨绛一段很美的文字:“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杨绛对于钱
发表时间:2022-06-14 10:50:38浏览次数:462
作者:洞见Allergy升维思考,降维做事。01得到CEO脱不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有个下属过来找她,张口就问:“领导,后天您有时间吗?”这让她一头雾水。而另外一个下属,来找她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您说年底的时候要和十大客户进行交流,我们做了一个初步方案。后天,需要占用您半小时的时间,进行最终决策,以便于我们和客户提前协调时间。我查了一下您的行程,后天早上、下午四点您暂无安排,晚上您去机场的路上也可备选。哪个时间段,您方便听一下我们的方案?”这样一说,脱不花不仅清楚找她做什么,而且还给出一组预案,她只需半
发表时间:2022-06-13 06:04:04浏览次数:326
作者:洞见ciyu人总得经历一些变故,才能看懂一些感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苏轼一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王侯墨客,论天下事;有山野农夫,品烟火味。人情反复间,有人赞他、助他,有人谤他、毁他。但无论与谁相逢同行,对苏轼来说,都是生命中一场自我修行。01苏轼与好友黄庭坚、佛印交往时,发生过一件逸闻趣事。有一天晚上,苏轼备好佳肴,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游船离岸,苏轼笑着说: 以往聚会佛印都得凑热闹,这次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谁知佛印老早打听到消息,
发表时间:2022-06-10 08:20:27浏览次数:399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