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都是无用的。
作者:洞见yebo
梁实秋曾在《谈友谊》里说: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亲昵。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曾经我们总以为,只有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才是最好的感情。
直到历经世事,看多了人心反复,尝遍了人情冷暖。
这才发现,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是:慢一点,远一点,干净一点。
1
慢一点
演员李若彤在自传《好好过》一书中,讲过一段交友经历。
在一次拍戏时,她认识了同剧组的一位女演员。
两人虽初次相识,但彼此性格相似,爱好也一样,很快便以姐妹相称。
后来,李若彤有事离开了剧组一个星期。
等她回来后,她迫不及待地找到那位女演员,热情地跟对方打招呼。
没想到对方扫了她一眼,很冷淡地“嗯”一声,扭头就走了。
留下李若彤错愕地愣在原地,后来才知道,在她离开期间,这位女演员已经交了新的朋友。
她们两人之间,转眼就形同陌路。
三毛曾说:
青年人交友,出于一片热切之心,恨不能朝朝暮暮,生死相共。
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都活得太着急了,认识一个人三两天,就恨不得掏心掏肺。
操之过急的感情,就像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正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人与人的感情,从点头之交,到情深谊长,都要经过一番酝酿和沉淀。
1936年,巴金与上海大学生萧珊通过信件相识。
初次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都为彼此所吸引。
可他们并没有心急于感情的发展,而是通过鸿雁传书,不断熟悉着彼此的一切。
后来,战争爆发,巴金全身心投入救亡活动。
萧珊非常担心他,不等大学念完,就赶来他身边,陪着他辗转各地。
他们白天一起做义工护士,晚上共同看书写字。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陪伴中,两人逐渐走进了对方心田深处。
两人相恋8年,终于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携手走了一辈子。
诗人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无论和谁相处,慢下来,才有更多机会,了解彼此的三观,看清各自的品性。
真正长久的关系,都经得住岁月推敲和时光磋磨。
与人相识,淡淡交慢慢处,时间自会为你挑选,值得托付真心的人。
2
远一点
俄国作家班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分寸感。”
再好的关系,一旦走得太近,带来的往往不是亲密,而是困扰。
在一次交流会上,有读者问作家梁晓声:“朋友不把自己当外人该怎么办?”
原来,她开了个饭馆,一开始为了攒人气,她免费请朋友吃了两周。
可有个朋友,此后每个星期都来,顿顿白吃。
甚至有时候,对方还会请他自己的朋友、亲戚,也都到小店来蹭吃蹭喝。
她心里很憋屈,但又拉不下脸和对方说,感到非常苦恼。
梁晓声听后,给她建议说:
如果没欠对方什么人情,这种朋友,不如早点断掉。没了分寸的感情,不值得维系,不懂得分寸的人,不值得深交。
一番话使得她恍然大悟,一下子就解开了纠结。
有一种假朋友,总会打着朋友的名义,来伤害你。
你与他走得越近,他越是变本加厉。
所以毕淑敏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熟不逾矩,亲而有间地相处,才能彼此相安。
画家黄永玉在一篇散文中,记录了与钱钟书交往的故事。
黄家和钱家曾是邻居,两家相距不到200米。
可20多年来,尽管交情匪浅,黄永玉却只去钱家拜访过两次。
他深知钱钟书爱独处,生怕自己会打扰到他的清静。
有时家乡送来一些特产,他拿些给钱钟书,也只是先打电话告知,送到钱家门口就回了。
而钱钟书在闲暇时,若登门拜访,也会先询问黄永玉是否有空。
就这样,他们的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倒日渐深厚。
周国平曾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一个人若仗着关系好,便肆无忌惮地入侵他人生活,往往只能将对方推远。
时刻保持分寸感,才是维护感情最有效的方式。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站远一点,就不容易扎伤到彼此。
最舒适的关系,并非你侬我侬、不分你我,而是守住界限、熟不逾矩。
3
干净一点
孟德斯鸠曾经写道:“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一段关系也是如此,感情干净纯粹,两人才能相伴良久,若掺杂了利益纠葛,则经不住任何风浪。
《苏轼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20岁便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受到欧阳修等人的赏识。
当时任给事中的赵君锡,知道苏轼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刻意结交苏轼,对他处处照顾,帮他宣扬文名。
很快,两人就成为挚友,相互宴请,诗词唱和。
几年之后,由于反对新法,苏轼受到新党的打压和排挤。
眼看苏轼慢慢失势,赵君锡迅速改换门庭。
为了表现自己,换取前程,他亲自上阵攻击苏轼。
他到处搜集了苏轼的诗文,穷尽心思曲解附会,罗织罪名。
最终引发乌台诗案,苏轼锒铛下狱。
后来苏轼侥幸捡回一条命,但从此便与赵君锡彻底断交。
想起隋朝王通说过: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功利性太强的交往,就像泡沫一样,轻易就被戳穿。
没有算计,也没有利益考量的关系,才真正可靠。
民国时期,学者居正有次因发表了激烈言论,被当局软禁。
往日的朋友们,都与他断绝了来往。
只有北大教授黄侃,经常去居正囚禁的地方,与他谈心解闷。
后来居正被释放,并当上了高官,但黄侃却再也没来过。
居正想不通,就去黄侃家中问他。
黄侃回答说:“君今非昔比,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居正听了,大受震动,从此对黄侃更加敬重,两人也成为至交。
陈果曾说:
交朋友,并不是因为朋友有用,不能为了利用,才去结交朋友。
与人相交,若贪图其他,再好的关系最终都会变味。
而真正的朋友,都是“无用”的,不涉金钱利益,不攀富贵荣华。
没有勾心斗角,也不必相互算计。
世上最长久的关系,莫过于以心换心,真诚相待。
▽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过一个“人际距离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决定了他们相处的距离。
一旦失了分寸越了边界,很容易就引起麻烦和冲突。
《好的孤独》里说:“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
与人交往,别处得太快,别走得太近,别算计太多。
把握好尺度,亲而有疏,密而有间,两个人才能远近相安,走得更长久。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