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古代也有“妇女节”

发表于2022-03-08 08:57:33 | 414次阅读

三八妇女节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的叫法。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团要求男女平等权利而举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为了促进国际劳动妇女的团结和解放,以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

中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1949年12月,中央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远的国度,其实古代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自己专属的“妇女节”,而且还不是一个。不过,古人一般将其成为“女儿节”等,尽管称呼不同,但本质上却高度相似,相差毫厘之间也。

花朝节也叫女人节,有二月二日、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三个日期,节俗稍有不同。

二月十五日属于中春,有“二月半”之称,早在唐代是日就有赏花戏蝶之举。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江浙一带也有花朝活动。嘉靖《太仓州志》:“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果树,曰:百花生日。”青年人是花朝的主要活动者,其中包括女子。至于二月二日的花朝,崇祯《乌程县志》说:“二月二日花朝,士女皆摘蓬叶插于头,谚云‘蓬开先日草,戴了春不老’。”花朝活动中也有女子。

花朝节是植物自然崇拜拟人化的反映,花神信仰自然会同以花所喻的女性联系在一起。明代花朝节风俗更多体现的是娱乐功能,为士人和姑娘所重视。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在上巳日,古代妇女常会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可以睡得香甜。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据专家考证,可能源于上古时期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动及由此而来的仲春之会……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但你可知否,端午节还叫“重午女儿节”。

“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大学士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所写的诗句。诗中的“重午女儿节”指的是端午节。“重午女儿节”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和武则天的出生有关,但由于是传说缺乏一定的依据,不足可信;二是这一天是外嫁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文化、民俗学者认同感高。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这一天,各家各户的女孩们都簪花配饰,出嫁的女儿也回到娘家省亲,既庆贺端阳佳节,也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而六月初六也是我国的妇女节,和“重午女儿节”的意义相同,这一天家家户户接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清代嘉庆《合肥县志》:“六月六日谓之过半年,妇女偕婿归宁”就是证明。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描述。传说织女为天帝的女儿,花容月貌,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勤劳、聪慧与善良的化身。于是,七夕节开始向“乞巧”习俗转变。

七夕之夜,有女孩的人家,通常要摆上瓜果、女红,以乞求织女把纺织和刺绣等技艺传授给她们。于是,民间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称为“女节”或“乞巧节”。宋、明两代,“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非常高: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九月初九是中国重阳佳节。重阳节也是女儿节。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载:“(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另外,现在某些地区还留有夜里登山,下山时摘带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避邪的习俗。(樊树林)


【来源:新甘肃】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200
留言
暂无留言
相关资讯
2023-01-05 12:56:43
2022-12-30 10:29:03
2022-12-22 09:25:46
2022-12-21 09:53:45
2022-11-22 0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