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甘地(印度总理)

总共 315 人次访问
创建于2018-10-28 19:00:06
登录移动馆
英迪拉·甘地
生于:
1917年11月19日
逝于:
1984年10月31日
性别:
籍贯:
未知 印度 北方邦安拉阿巴德
已离开:
40 64
41周年忌日:
剩余 301

生平简介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1119日—198410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是印度现代最为著名及存有争论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别担任两届印度总理,198410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为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针而令其政绩上蒙上阴影。因其领导印度的十六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故后人亦称其为“印度铁娘子”。

成长经历

尼赫鲁家族的祖先是来自查谟·克什米尔邦和德里的婆罗门家族。英迪拉的祖父摩迪拉·尼赫鲁是北方邦安拉阿巴德的一名讼务律师,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前甘地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担任主席一职,亦是著名的《尼赫鲁报告》的作者。该报告规划了有关印度未来的政府体制,以对抗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至于英迪拉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以及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其中一名领导。英迪拉是他与妻子卡玛拉所生的。在英迪拉出生的那段时期,尼赫鲁开始与圣雄甘地联手推动印度独立运动。

英迪拉和她的母亲一直都疏远尼赫鲁家族,所以她从小就只能从多病的母亲身上获得关爱,而她祖父和父亲的政治身份亦令她难以与同辈的人亲近,故此英迪拉亦培养出坚强、独立自主的个性。

 

英迪拉幼年与圣雄甘地的合照

英迪拉12岁时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创立“猴子队”(名字源自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传说中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罗摩在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时,得到一群猴子的帮助,英迪拉认为他们就有如这班猴子),为国大党担任参加游行集会、散发宣传品等工作。另外,尼赫鲁因从事独立运动的关系,房子经常有警察严密看守,传闻指英迪拉常替父亲带出一些重要文件,以转交其他独立运动人士。1936年,她的母亲卡玛拉与病魔挣扎多年后,终因肺结核去世,当时英迪拉只有19岁。在她的童年时期中,并未曾享受过一段稳定的家庭生活,这对她日后的性格发展亦有很大影响。其后,英迪拉进入印度、欧洲和英国的著名学府读书,如桑蒂尼盖登(又名“寂乡”)、牛津大学等,攻读政治、行政和社会管理学等学科。她广泛地阅读有关艺术、考古学、建筑学及宗教思想方面的书籍,博览群书大大开拓了她的眼界。但因成绩不佳最终都未能获得学位。

奇异婚姻

 

年轻时的英迪拉

在她旅居欧洲大陆和英国的时候,她邂逅了同在英国留学的印度青年费罗兹·甘地,这个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虽然又黑又胖但风趣幽默,更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终于打动了印度公主那颗冰冷的心,并于1942326日在故乡结婚,改名为英迪拉·甘地。当时正值独立运动最后爆发“脱离印度运动”的前夕。英迪拉与她的夫婿就因参与独立运动而被逮捕入狱数个月。1944年,英迪拉诞下拉吉夫·甘地,两年后又诞下桑贾伊·甘地(Sanjay Gandhi)。

1947年的印度独立与分裂的过程中,英迪拉为数以百万计的巴基斯坦难民组建难民营、以及为病人提供药物资助。这是她首次于公共事务上出力,亦是她未来踏足政坛的一次宝贵经验。

印度独立后,由于费罗兹的记者和保险员工作关系,需回到安拉阿巴德工作。所以英迪拉夫妇二人之后又返回当地居住。他们的婚姻在最初的时候相当美满,但随着英迪拉带着两名儿子迁居德里,去协助她那刚当选首任总理而面临重大压力的父亲后,这段关系开始恶化。英迪拉成了她父亲的私人助理及看护,并经常为父亲分忧。随着这样的聚少离多,夫妇二人的暂别似乎逐渐演变成婚变。

 

费罗兹和英迪拉新婚时期

1952年,印度举行第一次大选,英迪拉分别管理尼赫鲁家族以及她丈夫费罗兹这两个竞选阵营。费罗兹的政治观点属于激进的一派而尼赫鲁却相对保守,当时费罗兹并没有询问他岳父尼赫鲁的意见就自行参选。最后他成功当选迁回德里,但他却选择在德里另外找一间房子居住。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入赘的女婿住到岳父家,哪怕岳父家是总理府,他想妻子按当时的礼节应该搬出来和自己一起住才正常,但英迪拉却以照顾父亲没有搬出来。费罗兹当选议员后不久就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最主要是他揭发了一些国家保险业的丑闻,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反政府贪污的战士形象。这一事件亦令到财政大臣、亦是他岳父尼赫鲁的助手下台。后来,他更是支持喀拉拉邦的共产党上台执政,而英迪拉却奉父命,携带大笔资金来到喀拉拉邦,运用收买分化等手段将共产党政权颠覆下去。在这一连串事件之后,费罗兹和英迪拉事实上是分居了。但是,在1957年印度大选后不久,费罗兹心脏病发作需入院治疗,这一事件却戏剧性地挽救了夫妇二人濒临破裂的婚姻。英迪拉悉心照料患病的丈夫,令她和费罗兹以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但好景不常,196098日英迪拉正在国外陪伴父亲出国访问之际,费罗兹终于因病过世。在以后的岁月里,英迪拉从来没有承认自己的婚姻是不成功的,但她的眼睛里从此总有一股淡淡的哀伤。

初步执政

 

英迪拉·甘地(右)与刘少奇

1959年至1960年间,英迪拉参加国大党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并同时兼任其父亲的幕僚长。她陪同尼赫鲁访问过美、中、苏、法等国,出席每年的英联邦总理会议,还参加了万隆会议和其他国际会议,会见和接待了不少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她还先后担任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于1959年被选为国大党主席(任期11个月,因照料重病的丈夫离任,1960年丈夫病逝后又重返政坛)。这段经历,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由于其父尼赫鲁极力反对用人唯亲,英迪拉未参加1962年国大党主席位置的竞选。

19645月,尼赫鲁逝世,能够继任总理是财政部长莫拉尔吉·兰奇霍季·德赛,他当时年近70岁,在党内是一位饱经忧患的资深领导人,能力强但固执,当时的国大党主席的卡玛拉季趁机联合党的地方实力派(这一伙人被称为辛迪加派)排斥德赛。结果58岁的不管部部长夏斯特里接任总理,新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为扩大同盟,力邀英迪拉担任资讯广播大臣。其后不久,印度南方爆发了反印地语骚动,当时官方正打算通过印地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根本并不使用印地语,在不满情绪下,当地人民爆发了骚动。事件发生后,英迪拉赶往马德拉斯(现称金奈)处理。在那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虽然夏斯特里在初时颇为照顾英迪拉,但事实上英迪拉又是他最重大的政敌之一,故此二人开始产生矛盾。1965年印巴战争开始,英迪拉却选择往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度假。当时巴基斯坦部队正集结于相当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劝她改往查谟或德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却坚持己见。她重整了当地政府并邀请传媒到访,务求令国家民众消除疑虑。当时的大众就形容英迪拉为“一群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19661月,夏斯特里在苏联塔什干与巴基斯坦签署和议之后数小时突然去世。

当夏斯特里的死讯传到印度首都后,一场激烈的继承权争夺战又展开了。为了阻止德赛的再次上台,辛迪加派看上了毫不起眼的英迪拉,当时的国大党主席卡马拉奇认为英迪拉在全国都享有盛名,且又是尼赫鲁的女儿,故推选其出战总理一职,并获得十个邦的首席部长所支持。故此,英迪拉宣布参选,并于议会两院中获得355票,超过德赛所得的169票逾倍,成功当选印度第三任总理。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 甘地继任总理后,起初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她颇为小心谨慎,显得魄力不足。但她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很快她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显示出来,雷厉风行和果断成了她办事的风格。“ 英·甘地就任头一年政绩斐然。国大党内那些对她的能力抱怀疑态度的人,也对她增加了信任感。而以为这个年轻的女总理好驾驭的辛迪加派,对她初步显露出的才华感到吃惊,对其办事锋芒的锐利颇有疑惧。党内外尽管对她的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她具有政府领导人的才能则很少人再怀疑”。

19672月,在印度第四届人民院的选举中,英迪拉在国大党面临着极大困难的情况下,领导本党取得了胜利,由她组成了新一届政府。然而,踌躇满志的英 甘地却不得不与党内的辛迪加派和右翼保守势力周旋乃至摊牌,她渴望在执政党中建立起自己不可动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不想向任何人妥协,国大党的分裂在所难免。


1967年国大党年会上,辛迪加派成员之一尼贾林加帕当选党的主席。他指定的工作委员会绝大多数成员属右翼和辛迪加派,英·甘地提名的几位左翼候选人均被拒绝。英·甘地为了摆脱辛迪加派的控制,为了增加在与辛迪加派交锋中的政治资本,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结果,党内纷争加剧,辛迪加派和右翼公开反对英甘地的政策。

例如,英甘地提出的对大银行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就遭到代表党内右翼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德赛的抵制,他甚至公开说:“只要我是财政部长,这件事就不能实行;如果总理非要做,她就自己当财政部长吧。”英·甘地毫不示弱,19695月解除德赛财政部长的职务,自己兼任财政部长,但仍希望德赛留任副总理一职,德赛拒绝留任,退出内阁。

与辛迪加派的摊牌则因总统的去世而提前到来。1969 5月,总统扎基尔·侯赛因病去世,需要选举一位新总统。在选举总统的过程中,英·甘地与辛迪加派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在国大党内提名总统候选人时,英·甘地就与辛迪加派针锋相对。辛迪加派为加强自己的地位,提名其成员桑吉瓦·雷迪为候选人。英 甘地认为辛迪加派的目的是利用总统权力牵制她,便提名贾·拉姆为候选人。结果在党内表决时,雷迪得到多数票。在总统选举时,作为党的领袖,英迪拉没有支持本党的候选人雷迪,转而支持现任副总统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同时,号召国大党的两院议员和邦立法院的议员不要受任何约束,只凭良心投票。结果,吉里当选。英迪拉大获全胜。

1970年代初,印度获得了获得了来自世界银行、瑞典国际发展局和联合国的人口控制基金的贷款来支持这一计划。1970年代中期,印度“铁娘子”英吉拉·甘地政府修改了宪法,推行强制性节育。在1975年印度全国紧急状态期间,甘地的儿子桑贾伊·甘地开始发起为很多穷人男子绝育的行动,很多人把此称为是“可怕的行动风潮”。

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自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计划,19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推行绝育手术。

BBC报道,自印度人口控制计划1970年代开始以来,有无数的育龄男女死于节育手术事故。虽然为男子绝育要相对简单,但是印度把控制人口的努力放在妇女身上。在20132014年期间,印度进行了400万个绝育手术,其中男子绝育手术占不到10万个。在2009年到2012年期间,有700人因为手术拙劣事故而死亡。356人被报在手术之后有并发症。

内外政策

 

印巴战争中的英迪拉和叶海亚·汗

早于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之始,印度与巴基斯坦已经就国土、政治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更于1947年和1965年分别发生了两次印巴战争,死伤无数。当时巴基斯坦本身被印度领土分割为不相连的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当时大部分政府官员、军队等都是西巴基斯坦人,引起了不少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的不满。1966年,东巴基斯坦成立了人民联盟要求实行联邦制,令东巴能得到自治权利以及经济独立。在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得大胜,并于翌年与总统会谈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绝。1971325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颁布了军事管制条例,将人民联盟的骨干成员逮捕,引起东巴基斯坦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大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涌入印度国境避难,印度遂以此为契机通过了协助东巴基斯坦分离分子的决议,于19714月开始对西巴展开零散的攻击,并于同年1121日展开大规模进攻。1216日,萨姆·马内克肖指挥的印度军队战胜了驻守东巴基斯坦的守军,身为总理的英迪拉宣布于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战争随之结束。及后,东巴基斯坦在印度协助下独立,成为现时的孟加拉国。

1971年的战事中,美国曾派遣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戒备,并警告印度不要利用东巴基斯坦的种族屠杀为借口,而对西巴基斯坦、以及有主权争议的喀什米尔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攻击。美国的这种行径令印度与其的关系更加疏远,有见及此,英迪拉开始加速制定一系列新的国防以及外交方针。印度和苏联在之前已签订友好与合作条约,亦令印度在这次战事中获得更多政治以及军事上的支援,从而在这次战事中获胜。

 

英迪拉·甘地

战后,英迪拉邀请新任的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布托到西姆拉作一星期的会谈。在谈判几乎破裂之际,印巴双方突然签署了西姆拉协定,注明喀什米尔地区的

主权争拗应以谈判与和平方式解决。英迪拉因此和约被印度舆论猛烈批评,认为她应该利用手上的93,000名巴基斯坦战俘作为筹码,以取回喀什米尔的土地。但这项条约确实减低印巴双方在不久将来会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从而亦避免了联合国或其他国家干涉事件。在不抵触一些敏感问题的前提下,英迪拉允许印巴贸易正常化,但很多其他往来则仍冻结多年。

由于英迪拉感到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对印度构成威胁,及认为两个超级大国并无意促成印度的稳定,故加速了本国的核发展。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拉进行一次不公开的核试,此次核试的非官方代号为“微笑的佛祖”。虽然这次核试是被形容为以和平为目的,但毫无疑问地印度在当时已成为新晋的、世界第六个核国家。这次举动亦导致了日后巴基斯坦的核发展。

经过1960年代的农业改革以及政府的资助下,印度由长期粮食短缺转变为粮食出口国,亦令商业作物更多元化,这次改革亦被称为“绿色革命”。与此同时,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向学童提供牛奶的计划也有效地解决了营养不良问题。印度的政策也带来了工业的发展。

紧急状态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逊与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选获胜后开始面临重大考验。官僚主义及贪污等都令国家的经济和管理出现危机。虽然绿色革命令印度低下层人士的生活获得一点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和幅度并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失业率。另外,政府又与桑贾伊·甘地的马鲁迪公司签订合约授权他们去生产首批本地生产的车辆,但这家公司一辆车也没能生产出来。

英迪拉亦被指为独裁统治。看起来,在与辛迪加派和德赛的争斗中,英·甘地占了上风,但是,党内矛盾和积怨却越发深厚了。辛迪加派和德赛不肯就此罢手,他们利用其在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中的微弱优势,对英·甘地实行制裁,1969112日他们宣布英 甘地被开除党籍,同时,要求国大党议会党团重新选举领袖,一心要把她从总理位置上拉下来。国大党议会党团的280人中的220却投票支持英迪拉,其余62人却分裂出去另组国大党组织派,这次分裂不仅党元气大伤,还造成了整个国家人们观点上的不一致和政治倾向的转变。同时,英·甘地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变得更加强硬和专横,政策也更加趋于激进。党内民主越来越缺乏了,而党内专制的传统却用到了极限。

她曾运用其在国会的多数席位去修改宪法、以及削减各邦在联邦系统下所被赋予的能力。议会曾多次指责敌对党系所管理的邦份为“无法治及混乱”,并强制执行“总统规条”,以夺回这些邦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某些官员又对英迪拉过度扶持山齐·甘地而表示不满。不少过去的著名自由运动人士如贾耶·拿兰恩(Jaya Prakash Narayan)等都站出来发表言论对抗英迪拉政府。

另外,英迪拉的政敌亦宣称英迪拉在1971年的大选中舞弊。在19756月,阿拉哈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发现她在大选期间派一个公务员在自己的竞选阵营里服务。从技术角度来讲,该次选举应该作废。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并在未来六年中禁止参加选举。

纵然当时的议会被认为是于黑幕之下运作,但却这次是首次有法院对贪污下达了裁判。英迪拉固然提出上诉,但她的政敌却咄咄逼人要求她辞职。他们在全国发起示威,示威后期演变成骚乱。人民党则劝喻警方如果被要求开枪镇压时不要执行。公众的不满、艰难的经济环境、以及反应迟钝的政府令印度的时局愈演愈烈。其后,一场巨大的集会包围了议会和英迪拉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随即要求总统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颁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艾哈迈德是一位属于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亦是英迪拉的忠诚伙伴,他曾经在边境邦份担任地方政府首席官员,并协助推行将数以百万计的孟加拉人迁徙到印度的政策。由于印度政治体制上总统处事需听从获选总理的劝告和提议,所以国家从而进入了紧急状态。某些爱国人士都认为这对政治伙伴是政治上的魔鬼。在确保了国家紧急状态的实行后,英迪拉下令警察和军队镇压示威和骚乱,并下令逮捕敌对政权的领导层,而这些被逮捕的人士当中,有很多都是在独立前曾反抗英国而下狱的斗士。在所有印刷媒体在被资讯广播大臣所控制的情况下,警察从而亦获得了无限的权力和拨款。大选则被无限期延后,所有非执政党控制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

总理亦在未经过国会的详细讨论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的增加赋税和政制修改的政策。英迪拉曾经尝试去动议修改国家法律,务求在国家紧急状态被解除后,她能免于被政治起诉。英迪拉又要求总统颁布“特别法”,让她能不经国会去执行法令。资讯广播大臣古杰拉尔(因不满在政务上受到英迪拉和山齐的过分掣肘而辞职(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其后在1997年亦成了印度总理)。除这些极少数例子外,几乎所有人都默默遵从著英迪拉和山齐的管治方式。

英迪拉的紧急状态政策维持了1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在经济上有了显著的进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暴乱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纵然贪污情况依然存在,但一些热心的政府官员则协助减免了一些税项。在英迪拉的20点计划中,农业和工业的生产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财政状况可以立足于国际社会上。但另一方面,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狱。期间,山齐强制清除在德里的贫民窟,令数十万计的人民流离失所,数千人被杀。

1977年,英迪拉倡议印度再举行大选,由于英迪拉的受欢迎程度比先前预估的为低,结果遭受惨败,而她亦出乎意料地自愿下台了。

下台上台

 

英迪拉·甘地

1977年大选中人民党获得大胜,而英迪拉的长期政敌德赛则成功登上总理宝座。国大党亦因而分裂,英迪拉派在国会的影响力被降低。人民党的元老查兰·辛格则下令逮捕英迪拉和山齐。但是,英迪拉的被捕和被长期审讯,却令她在公众建立了一个被政府逼害的无助女人的形象,反而帮助了她的政治重生。

由于人民依然面对著艰难的生活,故此开始对执政的人民党不满。而同时英迪拉则发表公开讲话,为国家在紧急状态时所犯下的错误道歉,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19796月,因未能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德赛宣布辞职并由查兰·辛格接上总理之位。

辛格尝试组织一个由人民党主导的政府,但并得不到很大的支持。故此,辛格提出与英迪拉派的国大党合作,但却引起了党内某些人士的不满。不久之后,当时的总统雷迪下令解散国会重选,而英迪拉则在当时撤回她对辛格的协助。重选后,英迪拉获得大胜,于1980114日又一次就任印度总理。

再次执政

英甘地第二次执政后,因痛感权力失而复得的艰难,因此对权力更加执著,她把党政大权完全集中在自己手里。她不是从自身的方面去总结过往的几年里她的主要同僚离她而去的原因,相反,她不再相信高级同僚中的任何人。她总是疑神疑鬼,觉得自己被那些她曾“信赖”的人给“出卖”了。她倾力清除政府部门中占据要职但对她不够忠诚的官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有能力、诚实正派的官员受到了冷遇;而一些被证明缺乏才能的官员,却因对英迪拉的“忠心不二”被任命担任重要和敏感的职务,一批唯唯诺诺的人进入了她的内阁,这些人对她言听计从。英甘地变得更为偏执,除了亲生儿子外,她不再信任任何人,她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决意要把一个政党“完全置于她和她儿子的控制之下”。她开始着力培植他的两个儿子,“党内人士过去向英迪拉宣誓效忠,经常是一天几次。现在他们随风转舵地改了宣誓内容,同时向英迪拉和她的‘家族’表达忠诚”。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迪拉的小儿子桑贾伊就被推选为她理想的、也是当然的接班人。英迪拉第二次出任总理后,更是处心积虑地为他的升迁创造条件,让桑贾伊担任印度人口最多、政治地位最重要的北方邦首席部长的活动很快便展开了。1980623日,33岁的桑贾伊又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之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仅仅20天后,桑贾伊就因飞机失事,突然死亡。英 ·甘地在巨大的悲痛中,又把原本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大儿子拉吉夫召回到身边,并努力为他创造步入政坛的条件。一年后,拉吉夫当选为议员。从此,英·甘地就让他总管自己的一切内外联络,代表她去各地视察工作,听取汇报,传达她的指示,其用意显而易见,是让他尽快熟悉政务和人事,了解下情,并参与决策。这样历练了两年后,拉吉夫又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之一,负责党务工作。对英·甘地这种不遗余力地培植家族势力的做法,党内外议论纷纷,颇有微词,但是,英 甘地却一意孤行,此时的国大党(英)作为执政党已经完全成为她个人独裁的工具。

遇刺身亡

在英迪拉统治的早期,锡克教教徒一直争取著更大的权益和认同。他们在旁遮普邦占有多数地位,亦建有著名锡克教庙宇金庙。在1984年大选前几年,不断有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的冲突事件发生。当时,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印度教徒希望政府保障他们的安全,而英迪拉派国大党为了在大选前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在198463日,英迪拉下令印度陆军攻入金庙。这次事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伤亡者和被捕者都以锡克人为主。这次军事行动被锡克教人认为是政府对圣地的亵渎以及对锡克人的屠杀,所以某些锡克极端分子便扬言要杀死英迪拉报复。当时,总理府的安全顾问曾提议英迪拉撤走在她身边的锡克教人士,但英迪拉为免印度教和锡克教双方矛盾加剧而婉拒。无奈地,这事亦为她的死亡种下了祸根。

19841031日,英迪拉在总理府被两个她的锡克教警卫开枪刺杀身亡,享年67岁。在她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掀起了反锡克教徒的暴动,不少锡克教徒在这场暴动中被杀死或无家可归。英迪拉于1984113日下葬,结束了她对印度长达16年的统治。

家族史话

拉吉夫·甘地生于印度孟买。在印度北部的达拉冬接受中等教育,尔后到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深造,学机械工程。在剑桥毕业后,拉吉夫于1968年进入印度航空公司当飞行员。1980年印度第二号人物——他的胞弟桑贾伊·甘地不幸死于飞行失事。英迪拉·甘地夫人在万分悲痛之后,力劝拉吉夫从政,填补胞弟的遗缺。在母亲的扶持下,198322日,38岁的拉吉夫被任命为印度国大党书记主持国大党的日常工作。198465日,英迪拉·甘地突然遇刺,拉吉夫成为印度最年轻的总理。但于19915月却和他母亲一样被暗杀,不过这一次他是被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简称泰米尔猛虎)所暗杀。而拉吉夫的遗孀、意大利裔的索尼亚·甘地带领国大党于2004年大选中获得空前胜利,她本可成为第一位外国出生的印度总理,但她最后选择不出任此职位。

虽然索尼亚婉拒了担任总理的机会,但她依然保留对议会和党的控制权。另外,身为锡克教徒的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本身亦很尊重尼赫鲁-甘地家族。另外,拉吉夫的孩子拉赫·甘地和普里扬卡·甘地亦步入政坛。另一方面,山齐·甘地的遗孀玛尼卡·甘地的儿子瓦伦·甘地亦活跃于政坛,是在野党印度人民党的成员。

虽然这个家族叫做尼赫鲁-甘地家族,但和圣雄甘地并无血亲关系,不过这两个家族私交甚笃则是事实。

人物评价

英迪拉的英雄形象一直深入民心,但同时她的性格也和父亲一样不太喜欢与人接触。这多数是因为她童年的动荡生活影响,虽然她对她的父亲和家族充满自豪,但她却难以发展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社交生活。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左右,她曾经和一个纽约记者多洛菲·诺文通过通信而相熟,但由于政治立场问题而中断了联络。所以除了政坛盟友外,她没有私下的知己。她的孩子们都在英国念书,不过都没有取得学位。

英迪拉·甘地的个性比较特别。有人说她是个非常孤僻的人,说这位夫人是“冷酷”的;但对某些人而言,她似乎又很腼腆,会在他们面前局促不安;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她又显得傲慢与冷淡。在外交场合,据会晤过她的人说,除了斯文的微笑和频频点头以外,她没有过多的应酬话。谈话时,很注意听对方讲,而她则很少开口。英迪拉·甘地对家中的仆人和秘书人员,尤其对那些为尼赫鲁家服务的仆人非常和气,她同那些为她工作的人保持着同事关系,而不拘泥于礼节。她有着广泛阅读的兴趣,几乎可以涉猎国内外大多数杂志。她能阅读法文、德文报刊,对诗歌和电影以及有关环境问题的书籍也颇感兴趣。英迪拉·甘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她最疼爱她的小儿子桑贾伊。不少史学家认为桑贾伊利用了她对自己感情上的依赖。可能因为桑贾伊有其父亲费罗兹的影子,而且英迪拉觉得桑贾伊因为父亲之死而不满她,英迪拉所以竭力去取悦他。当时拉吉夫已经长大亦没有政治束缚,故此英迪拉的母爱几乎都倾注于年少的桑贾伊身上。结果却演变成后来英迪拉对桑贾伊政治上的过分支持,而背弃了民主,腐败以及滥用权力。拉吉夫曾说他永远不会原谅弟弟对母亲1977年大选失利之后的所作所为。

著名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对英迪拉有以下的描写:“她的相貌很动人,她有一对淡啡色而又略带哀伤的美丽眼睛,脸上总是挂著一丝奇妙、高深莫测却又能引起人们好奇的微笑。”短短几句话,却表露出英迪拉内心表现出来的性格。

不过,在政绩方面,外界对英迪拉·甘地的评价褒贬不一,既有赞扬她的政绩和对印度的建树,亦有人不满其强硬政治手段和蓄意栽培她的儿子成为接班人。纵然如此,英迪拉·甘地依然是印度一代传奇人物。

英迪拉在遇刺前不久曾经发表过以下的言论:“我一生人都用来为人民服务。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会用来哺育印度,让她变得更加强大。”而事实上,随著时日的变迁,不少印度人民都怀念这位硬朗的“印度铁娘子”,甚至有人称她为“印度国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