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总共 346 人次访问
创建于2021-03-29 12:58:53
登录移动馆
单田芳
生于:
1934年12月17日
逝于:
2018年09月11日
性别:
籍贯:
辽宁省 营口
已离开:
6 6
7周年忌日:
剩余 359

生平简介

单田芳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1955年,单田芳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正月初三,在鞍山市内的茶社正式登台亮相。1958年,成为鞍山市曲艺团的正式演员。1966年,“文革”期间,单田芳受到冲击。1978年,单田芳获得平反。1979年,单田芳重返书坛。1986年,单田芳提前退休。1988年,出版了长篇评书《白眉大侠》。199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单田芳的长篇评书《百年风云》的选段“天京血泪”,听众多达六亿。1995年,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00年,录制了200集的电视评书《栾蒲包与丰泽园》。2002年,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白眉大侠》续集。2005年,录制完成反映世界现代史的长篇评书《二战演义》(上部)。2007年初,被河北卫视聘为《天天故事会》节目的主持人。2009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评书) 。2011年,由其本人编写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正式发售。2012年,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2015年,参加了2015年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
2018年9月11日15时30分,单田芳因因心脏衰竭在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4岁。
单田芳是中国评书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评书作为传统艺术,在他的实践当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艺术特点

主要特点

单田芳的评书兼取评书前辈赵玉峰的金戈铁马、声色剧烈的恢宏之气和杨田荣生动细腻、诙谐幽默之精华,从而形成独特的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艺术风格。即说、表、评、述上自成一体,恰到好处。经他改编、创作的评书,更有其独到之处。其中干净利落的快节奏,融汇情理的知识,跌宕起伏的情节,通俗简练的语言,是单田芳评书的主要特点 [33]  

快节奏

单田芳评书干净利落的快节奏,主要体现在书的结构上。它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拍一反过去艺人对游离主题的细节烦琐描述。情节进展快,不拖泥带水。他的每部书都紧紧围绕“书胆”展开,突出评书艺术的“一条筋”。每段书的安排也十分紧凑,在有限的30分钟内,既让听众听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又为下段书留下“扣子”。他的《明英烈》一开书就改变了老书《英烈传》那事无巨细、主次并存的慢节奏,删掉了朱元璋放牛、当和尚及乱石山七兄弟结拜等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直接从元顺帝传圣旨,在京城开武科场,选武状元开始,继而引出了“七雄大闹武科场”、“朱元璋逃出险境”、”襄阳贩乌梅”,直至最后占领南京,建明称帝。删减适当,节奏紧凑,使听众的情绪始终随着朱元璋的命运变化而变化。单田芳在录评书《百年风云》时,参阅了《一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但并没有把近百年的历史面面俱到地叙述,也没有把所涉及到的人物逐个介绍;而是把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以一条主线贯穿下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加以表现。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改变了过去老艺人说《水浒》武松杀潘金莲,一连数日也落不下刀那样的慢节奏,把一部《百年风云》说得干净利落,听众也感到“过瘾”、“解渴”  

长知识

单田芳的评书,在向人们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向人们讲述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光是他书外书中的知识,就足以使人大开眼界。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及天文地理、琴棋书画、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等均包容其内。而且书外知识的安排,合情入理,恰到好处,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评书《百年风云》第一回“林则徐进京陛见、穆彰阿暗耍阴谋”中,通过合理的情节安排,巧妙地向人们介绍了鸦片的知识。话虽不多,却使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烟,大烟的功能、危害及产地。正因为这些知识与书中的情节有紧密的联系,丰富和充实了情节,所以与“正书”产生了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  

设置悬念

评书依靠悬念来调动听众的审美探究热情。单田芳的评书,正是通过精心设置悬念达到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来吸引、感染听众。单田芳认为,“说书即要有平,也要有爆”。评书艺术中的爆,也叫起“浪头”,单田芳的评书通过起“浪头”来感染听众,目的是达到异峰突起的感受。评书《百年风云》韶关镇钦差遇刺一回的“浪头”安排:“林则徐掀开轿帘,坐在轿内看着老百姓那种欢欣鼓舞的样子,心中特别高兴,万没想到从二楼跳下一个人来,恰好落到了林则徐的轿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家伙把钢刀一捧,恶狠狠地对着林则徐的前心便刺,同时还吼叫道,‘姓林的,你就死在这吧!’”这个“浪头”,一下子把听众的情绪振奋了。紧接着作了一番衬托:“再看保护林大人的亲兵卫队,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瞠目结舌,手足无措,连腰刀都拔不出来了,林则徐心头一凉,只有等死了。”这个衬托又是一个小“浪头”,它加重了听众对林则徐生命的担心。这时作者并不急于告诉听众林则徐的死活,而对这件事进行评论。这些情节又是为后面的大“浪头”做铺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人群之中蹿出一人,快似猿猴,疾如闪电,跳到刺客身旁……与此同时从太白楼上又跳下一个人来……”。这一蹿一跳,把“浪头”推向了高潮。短短的几分钟内,竟起了四个“浪头”,真是平中有“浪”、“浪”中夹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由此可以看出,单田芳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

单田芳的评书语言通俗简练,吸收了民间丰富生动的语言,采用的多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语和口头语,贴近生活、贴近听众。语言生动、精炼、风趣、诙谐、准确鲜明、不乏画龙点睛之处。评书《百年风云》第一回的开书是“道光十八年冬,北京的气候异常寒冷,吐口唾沫都能摔成八瓣儿,刚淌出来的眼泪会冻出冰条……”语言虽少,但形象逼真,有立体感,把滴水成冰的冬天描绘得淋漓尽致。评书《明英烈》的“元顺帝密谋设毒计”一回中,说到元顺帝统治国家时的现状:“自他登基以来,荒淫无道、不理政事、大兴土木、兴建宫室、巧立名目、增捐加税。各地官吏乘机敲诈百姓、勒索民财、敲骨吸髓、如狼似虎。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苦不可言。”一系列的排比句,生动形象、节奏鲜明,仅用了六十几个字,就把当时的社会状态交代得清清楚楚。尽管单田芳的嗓音沙哑,但他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所供托出的气氛、塑造的形象,均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这也是单田芳评书抓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现实

单田芳选书、说书都非常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事件。在录《乱世枭雄》时,正值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为此单田芳不光把张作霖当成一名军阀来讲述,他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以一个相对正面的角度去评价张作霖,也将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去往台湾的这段经历和评价融入书中。可以说,他不单单是在讲一个枭雄,更赋予了这部书、这个人物以历史意义。

在单田芳的代表作《白眉大侠》中,单田芳与其他评书演员不同的是,将传统评书《三侠五义》的故事做了后续扩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主要人物徐良的性格突出展示,成功塑造了一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江湖侠客

 艺术魅力

单田芳说书用的是“东北普通话”,他的评书里不光是说书者本人,就连剑客游侠,英雄豪杰都操一口“东北腔”,这使“单迷”爱上了东北话。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评论的时候诗词歌赋随口而出,说白的时候乡村俚语张口就来。在他极富特色的语言里既有博人解颐的包袱、且俗且雅的调侃,也有蕴涵长者之风的劝慰、洋溢着亲和力的说教。这种奇特的评述语言,又亮、又帅、又亲切,属于口语体、漫画式、粗线条、东北腔。他讲什么书都很豪迈,这种气息跟他这种苍劲、沙哑的“云遮月”的独特嗓音也很贴切 

如果“说”是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那么“演”就是进入角色来刻画人物。单田芳的书中人物既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有市井无赖、粗俗愚人,他对某些人物的塑造使听众对其印象深刻,像隋唐系列里的程咬金;《童林传》里的张方;《三侠剑》里的贾明;单田芳评书的趣味性很多都是在描述他们时体现出来的。单田芳善于塑造人物特定的性格,使每个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都符合人物身份。在单田芳的评书中绝对不会听秦琼张口骂粗话,但程咬金满嘴的粗话却显得更加符合角色。这里的粗话不是脏话、脏口,而是市井的粗话,这种粗话赋予了他表演时的角色感,同时也赋予这个人物特定的性格和语言 

单田芳一般很少在广播和电视评书里长篇大论地去评说,一般会在叙述故事或表演人物的过程中,适时、适宜地蜻蜓点水式的点评。因为广播和电视评书要求节奏紧凑,而在书馆里说书可以拉一些典故,比如说西汉故事里面可以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点。而广播电视评书是有时间性的,电视评书一讲就二十分钟,广播评书一讲就三十分钟,还要插播一些广告,这就决定了一讲当中不能涵盖太多枝蔓情节,否则就不能涉及多少实质性内容。

单田芳在《童林传》中讲到十三省总镖局的镖师胜英回到家后,没先回房里跟夫人打招呼,而是先到他老母亲房里去问安时。单田芳评说道:“过去古人都讲百善孝为先,您说现如今如果谁家孩子不孝顺爹妈,可能工作和对象都找不着。胜英作为一个老镖头,对于母亲的孝,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寥寥点评,却让人会心一笑同时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当然,单田芳点评相对长一点的有《乱世枭雄》这部书,其中讲杜立三和张作霖二人不和,杜立三总想整死张作霖,张作霖给他讲过去八拜结交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单田芳在其中加入群鬼斗荆轲这个故事,弟弟为了报答哥哥对自己的恩情,举剑自刎,随后哥哥带着几百鬼魂和荆轲决斗,讲得让人潸然泪下。

单田芳在他的评书里会恰到好处地插入评论。前文的群鬼斗荆轲属于书外书,书外书是“评”的一种,俗称“拉点”。上面说不孝顺父母将来找不着对象找不到工作是属于点评,这些都属于评 

“噱”就是噱头,俗指评书里的包袱和笑料。1995年,辽宁电视台评书连播开办十周年特别节目上,单田芳说了一段《姜子牙下山》的评书。故事讲述的是姜子牙昆仑山修道下山找老友宋义仁,宋义仁得知姜子牙70多没有妻室,便介绍邻村马家庄马太公68岁的女儿马小姐给姜子牙。不料宋义仁当面提亲,马小姐很难为情便出了屋,谁曾想马小姐出门后,却贴着门侧着身子听宋义仁介绍姜子牙情况。就是这段描绘,反差感很强,非常具有夸张性和趣味性,为了表现出老太太既娇羞又心急的心情,单先生用“芳心乱跳、玉体不安”这八个字来评说,引得现场观众哄堂大笑。观众没想到马小姐对自己婚姻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单田芳又把一个68岁的老太太跟一个年轻少女的娇羞做了融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虽是意料之外,但属情理之中。

这种事先铺垫好后抖开的包袱俗称挖坑。单田芳在评书叙述过程当中挖坑巧妙,不露痕迹,让观众笑得没有精神准备。单田芳让这些包袱、笑料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效果,这就是高明的噱头 

单田芳很擅于学方言和戏曲,在他的评书里既有没鼻子的房书安,也有嗓子眼儿像塞了块烂肉的贾明,既有大姑娘、小媳妇的细声细语,也有老太太、老头的苍老声音。这种声音的模仿就是“学”。他在《白眉大侠》第一回给徐良开脸里,讲述徐良走着高兴还唱起来了,唱了一段山西梆子。他唱山西地方戏一是为了塑造徐良这个人物,告诉观众徐良是山西人;二是体现了徐良诙谐幽默的性格。

有时候,“说、演、评、噱、学”这几点有交叉。比如“说”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噱头,“演”跟噱头也有关系。学老太太、学方言、学没鼻子等“学”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更好地演出这人物神似和形似的东西。这也说明了“说、演、评、噱、学”互相有关联,缺一不可  

获奖记录

  • 2012    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获奖)    
  •  2012    华鼎奖中国曲艺演员公众形象调查第一名    (获奖) 

人物评价

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他善于运用现代语言表达古人的思想和风范,说起来情理交融、丝丝入扣、妙趣横生。他还善于用个性化的表演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活灵活现。单田芳具有驾驭大部头评书演播的高超技艺与丰富底蕴,他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曲艺编辑家、曲艺评论家陈连升)

单田芳的声音辨识度太高了,沧桑,浑厚。他一张嘴,那就是沙场,就是江湖,所有的历史演义风云变幻,都在他一个人的声音里  。(文化学者于丹评)

单田芳个儿不高,但底气足,虽然嗓音沙哑但极为好听,他几句话就能马上把听众带入到情境之中,而且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每一部书都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接地气 。(相声演员李金斗评

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作品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把握艺术气脉、跟随时代发展,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特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农民日报》评)

单田芳录制的评书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艺术水平高超,题材广泛,数量很多。他的语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和年龄的界限,让评书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大河网评)

单田芳的评书给人很好的画面感,他的表演不但有大量拟声词,也有很多手势。他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千军万马,演出不同英雄好汉的性格。在电视里看到的他,和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他,是高度统一的 。(《新京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