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舟山晚报
一种精神,温暖全城。
天蓝,水清,人美,
舟山群岛新区这片大开发的热土上,
从来不缺少触动我们内心的感动——
“洗桥阿婆”就是这样温暖的存在!
“洗桥阿婆”是《舟山晚报》10多年前第一次报道老人洗桥时给殷桂兰取的别名,从此,“洗桥阿婆”成为温暖这座城市的符号。说起“洗桥阿婆”,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啊!是那位一直义务洗桥做好事的阿婆啊。
01
水桶一拎就是十几年
殷桂兰是上海人,几十年前随着被调到舟山工作的丈夫一起来到定海。退休后本该享受清闲退休生活的她,却拎起水桶、拿上铲子等工具出现在定海城区的各座桥上。“我看到刚建好的崭新的桥被蜡烛、香给熏得脏兮兮的,看着也不好看,就想着自己能帮忙洗就洗一下。”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便开启了这份长达十几年的坚守。
洗桥阿婆起初只是每年正月十五去几座桥上清洗,到后来范围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变成只要有空便拎着个水桶出门洗桥。阿婆不仅义务承包了几座桥的清洗工作,还自掏腰包买来了油漆颜料,为那些桥换了身新装。
“这事总要有人去做的,我是老党员,又是退休工人,做这些都是应该的。”洗桥阿婆一直把“应该”两个字挂在嘴上,在她看来,她只是做了一名老党员该做的事。就这样,她坚守着这个信念,一干就是十几年。
历史图片
02
“捐款我还是要捐的”
殷桂兰不仅是义务洗桥的“洗桥阿婆”,更是多年来默默帮助困难群体的“捐款阿婆”。为千荷实验学校缺少棉被的困难学生捐款,为定海小沙考入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捐款……这么多年来,阿婆一直帮助着社会上的困难群体。当记者问起记不记得自己捐了多少时,阿婆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做这个又不求名求利,记那个做什么。 ”
洗桥阿婆虽然迫于身体原因,放下了拎了十多年的水桶,但却从未停止捐款。“洗桥我现在是洗不动了,但捐款我还是能捐的。”阿婆说。
以前阿婆腿脚还利索的时候,每回在晚报上看到求助新闻,都会亲自来到《舟山晚报》编辑部,将善款交给记者,委托记者进行转交。不管记者怎么劝她收回去,她都不肯。
除了通过晚报捐款,阿婆还通过本人所在的南珍社区捐款。“但他们都不肯上门来拿,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再让我捐不好。但我还是要捐的。 ”阿婆坚定地说。
截取部分和大家分享:
我市建千荷学校,阿婆出资2000元。
2003年“非典”、护士节,阿婆向市妇幼保健院捐资1000元。
定海城区有一户人家起火,阿婆拿出500元资助这户家庭。
2003年7月起,阿婆每年资助小沙一贫困大学生2000元,直至其毕业。
晚报发出救助血癌少女邵燕红的呼吁后,阿婆捐助500元。
小维军父亲患病的报道一见报,阿婆就把1000元钱送到记者手中。
82岁的阿婆参加晚报慰问团时,把300元塞进聋哑人何雪花的手中。
孙佳丽被病魔缠身的消息见报后,晚报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就是来自洗桥阿婆的1000元。
……
这仅仅是到2007年以前阿婆的部分捐款记录,阿婆生活并不富裕,但一直用善心温暖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历史图片
做一件舍己为人的事一做就是十几年,年迈的阿婆用坚持为“温暖”这个词做了最好的诠释。
12月4日,“洗桥阿婆”仙逝,
感谢报纸与网络,
让我们能循着旧照片和文字,
重温文明的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