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深夜,
张逢铿博士的侄子张俊杰先生,
收到了美国旧金山的亲属邮件,
称97岁的张逢铿博士已于9月10日仙逝。
张逢铿夫妇合影
1922年2月,张逢铿出生于歙县岔口镇大坑源十八谠村(庐山),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1958年到1960年前往南极科考,成为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南极有以其姓氏命名的“张氏峰”。
三十而立上南极,安徽男儿名传世界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有一块硕大的大理石纪念碑引人注目,碑文上记载着一位被称作“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第一人”的旅美中国科学家南极探险科考的事迹,他就是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张逢铿博士。
1958年11月17日清晨6时15分,时年36岁的张逢铿博士,双脚离开飞机的舷梯,踏上南极罗斯湾机场的大地时,世界便聚焦在这双脚印上。最先报道这一华人壮举的,是菲律宾航空版《新闻天地》周刊,它以封面图片和巨大标题,报道了“第一个在南极探险的中国人张逢铿”;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纷纷以《第一位踏上南极大陆的炎黄子孙》、《第一个到南极探险的华人》等标题作了报道。
1963年2月8日,美国政府为了表彰张逢铿博士对南极大陆探险科考的突出贡献,特将南纬70°44′、西经126°38′的一座南极山峰,命名为“张氏峰”,并颁发政府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南极第一次有了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山峰。
张逢铿
张逢铿是从黄山市歙县岔口镇大坑源十八谠村的乡间小道走向南极大陆的,他一路走过山村小学、徽州中学、南京皖中、湖南大学、玉门油田等人生风景线之后,又于1952年12月1日由香港乘船赴美留学,相继完成了新墨西哥采矿理工学院和圣路易大学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专业的学业,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从1958年11月到1960年3月,张逢铿在素有“世界冰极、风极、冷极”之称的南极大陆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期间他曾穿越南极腹地,一直到达西南极海滨,行程达1000多公里,获取到十分珍贵的科考资料。
四次回乡,重培育孩子爱祖国爱故乡情怀
据张俊杰称,这些年,张逢铿博士曾4次回到家乡。
张逢铿(中)和张俊杰父子合影
第一次是1980年,作为在防震工程学上造诣极高的科学家,他应国家地震局邀请回国讲学,10月10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歙县,受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张俊杰当时在芜湖读书,专门回家同伯父见面。
“第二次是1993年7月,他专门带29岁的儿子张景然回家乡。这时伯父已于1992年从美国国家水利研究中心退休。”张俊杰称,伯父当时说:“我这次带景然儿回来观光、探亲、祭祖,为的是让他对祖国对家乡有一个概念的了解,以后他就可以单独回来。我已经老了,但是景然应该认得故乡。”据知,张景然在美国出生,取名时伯父也是按歙县家乡规矩排的辈分。那次回来,张逢铿去庐山老家为父母扫墓,途中经过大阜村时,又到张俊杰父亲的墓上吊唁。两次在墓地,都是无语哽咽、泪流满面。
“第三次是1994年夏天,伯父张逢铿与伯母熊晓舒一道上了黄山。这次他还参加了歙县政府召开的座谈会,听取有关岔口矿产的介绍。”张俊杰说,第二天,伯父冒着烈日跋山涉水,去歙南深山实地考察有黑钨矿露头的山脉,建议县里进一步探明储量。
第四次是1996年,张逢铿博士再应我国家地震局之邀,返国参加“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纪念”和“国际地震学亚洲区域会议”。其后回到家乡,访问了徽州师专(现黄山学院),还以陶行知名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题赠学校,期望能早日办成一所综合性的黄山大学。
2003年,他在家乡学校设立“张逢铿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来源:综合新安晚报、安徽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安徽商报融媒体新闻中心综合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分享,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及官方媒体所有,本网不承担文章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