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杨辰垣教授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
杨辰垣教授
勇攀高峰,进军心外科尖端技术领域
杨辰垣教授,1936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0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69年,他作为中坚骨干参加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筹建工作。
1970年,在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管汉屏教授的指导下,杨辰垣与叶世铎、兰鸿钧教授同台完成了武汉协和医院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在当时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一个突破,也为复杂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取得经验后,杨辰垣与叶世铎、兰鸿钧教授等又开展了体外循环新的理论研究与探讨。1980年,湖北日报刊发了五千余字的长篇通讯,报道了叶世铎、兰鸿均、杨辰垣的“牛人”团队在体外循环领域不断攀登医学科高峰的感人事迹。
1980年,协和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成立,为心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杨辰垣教授在法国巴黎
1982年,肩负着组织的期望,杨辰垣来到法国婴幼儿心脏血管病外科医院进修。其间,他深深感到国内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暗暗下定决心,刻苦钻研,奋力赶超。身在他乡,心系祖国,杨辰垣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渴望丰富自己的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同胞。两年间,他每天往返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图书馆之间。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杨辰垣受益匪浅,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也为他今后开展高难度的心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杨辰垣再次来到法国心脏移植中心考察。第二次来到巴黎,他得到了法国心外科专家、法国科学院院士Cabrol(卡布罗)教授的指导,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前沿技术的学习,心中勾画出一幅蓝图——进军心脏大血管外科尖端技术领域。
学成归国,完成国内首例卡布罗手术
当时,心脏换瓣、心脏移植手术还只是与卡布罗同时代的心外科开拓者们心中的梦想。短短的半个世纪,心脏外科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更倾注了心脏大血管外科开拓者们的心血与胆识。
但在我国,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还有众多堡垒等待被攻克,其中,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就是这样的例子。
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能导致猝死、预后险恶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心脏大动脉,如一颗埋在胸腔中的炸弹,随时可以爆裂而导致病人死亡。该疾病必须进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加左右冠状动脉重新联接。传统的Bentall手术将冠状动脉直接缝合于带瓣管道,张力大、吻合困难,容易造成吻合失败和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1990年在法国期间,杨辰垣学习到一种新的术式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由卡布罗教授倡导,借助一根8毫米直径的Gore-Tex管与左右冠状动脉吻合的手术,可以避免Bentall手术的合并症。该术式被命名为“卡布罗手术”。
回国后,杨辰垣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对卡布罗手术进行了四项重大的改进。
杨辰垣教授(右)开展国内首例卡布罗手术
1993年3月23日,杨辰垣教授充满信心地走上手术台,进行了国内首例卡布罗手术。手术获得成功,20天后患者痊愈出院,医护随访3年,心功能保持在I级。
1993年至1996年,先后5例病人接受了改进的卡布罗手术,全部成功。
1996年4月,杨辰垣教授在中南地区又率先采用改良的Senning手术进行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矫正手术,再获成功。
1996年 杨辰垣教授改良手术相关报道
1998年,杨辰垣、兰鸿钧、孙宗全等开展的“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Cabrol手术的临床应用与改进”,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3月22日,由杨辰垣教授主刀的手术,在肖诗亮教授、罗军博士的协助下,成功地为一名大动脉血管壁撕裂达70余厘米的患者,进行了人工血管大运河式的转流手术。
攻坚克难,谱写“心脏移植”新篇章
1994年的春天,对于杨辰垣教授来说,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春天。因为这个春天,他主持完成了武汉协和医院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
即使是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心脏移植手术仍是外科的最大难关。决定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供体心脏的保存和功能重建,而患者生命的延续,则取决于术后护理和对排斥反应的控制。任何环节产生不足就会前功尽弃。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心脏移植手术刚刚起步,仅有几家医院能进行。在法国心脏移植中心考察的8个月时间里,杨辰垣教授就制定了开展心脏移植的计划。回国后,杨辰垣和全科医务人员一起,加快了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和技术准备。
1994年3月18日,作为主要组织者,杨辰垣教授主刀,在兰鸿钩教授指导下,与蔡俊坚、孙宗全教授等通力协作,完成了协和医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并成为中南地区当时移植成活时间最长的病例。
杨辰垣教授在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十几年来,杨辰垣先后编写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病变与手术图解》《心脏血管外科的经验与进展》两部个人专著,并参加大型参考书《心脏病学》的编写。发表论文60多篇。组织或参加3项科研鉴定,其中2项获省、市科技成果。
杨辰垣教授科学技术奖励证书
医德高尚,以仁爱之心守护生命高地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医乃仁术,无德不立。杨辰垣教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平易近人,一生心系患者、服务群众,始终保持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大爱之心。
医生是一个极其辛苦而且风险很大的职业,连续10多个小时站在手术台上是家常便饭。无论手术多累,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星期天,杨辰垣教授都要去看望术后或重症病人。
而辛苦之中,杨辰垣教授也有他的乐趣。他说:“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康复的患者告别病房,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儿童,作为一个医生真感到莫大的欣慰”。
2003年,一位武穴的患者因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狭窄,面临生死抉择。以杨辰垣为主刀医生的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为他实施国内首创的人工血管“主动脉分流”术,让他重获新生。
12年后,患者因不听医嘱,体内生长出拳头大的“人工血管动脉瘤”,生命又濒临垂危,他再次找到杨辰垣教授。当时,已近80岁高龄的杨辰垣与现任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以及团队商讨,决定再次对患者进行人工血管置换。2015年9月14日,心脏大血管外科再次开创性为他置换了两侧部分人工血管,手术后,他再一次重获新生。
患者说,十二年来,对杨辰垣教授的感激,他没有只言片语,也没有一封感谢信,或是一个锦旗。他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他知道杨教授的为人,他并不在乎这些。
他还记得,第一次手术前,他鬼使神差地找到杨教授,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装进了一个小红包,准备塞给杨教授,结果杨教授面色一改,冲他恼道:“你这是干什么,你把我当什么人了!”这是他第一次看杨教授发火。
十二年来,杨教授经常从自己家里打电话到患者家,询问他的病情。有时候,是清晨,有时候是夜晚。“十二年来,他无数次帮我从医院复印病历,邮寄给我,便于我在当地接受治疗,都是他掏的钱,他从没收过我任何东西。”
杨辰垣教授从医多年,两袖荡清风,从不利用自己的崇高威望谋取私利。对待病人,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做到尽职尽责尽心。他的这种精神受到了党的肯定和表彰,2003年,中共湖北省高校工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杨辰垣教授80岁以后仍坚持看门诊,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开拓心血管外科新领域,以仁爱之心守护生命高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心外人。
(来源:极目新闻)
【本文来源:九派新闻综合】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