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得主常庚哲先生,2018年11月18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2岁。沉痛哀悼!中国科大数学学院负责人向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确认了以上属实。
常庚哲与他的中国科大数学系同事们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普及与登顶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末尾刊登一篇相关文章以示悼念。
◆◆常庚哲教授简介
常庚哲,1936年8月生于湖南长沙,1954年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常庚哲1958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0年8月至1982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访问Utah大学和Brown大学。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8月退休。2009年常庚哲先生荣获“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该奖由刘亚东
常庚哲是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练员,1979年把 Neuberg-Pedoe 不等式首先介绍到我国。1988年任第29届IMO中国队领队。在计算几何领域中,与张景中等合作,对二维及高维上的Bernstein多项式证明凸性逆定理成立,解决了一个多年难题。
他的数学生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学教学。主讲数学系学生和少年班学生的“数学分析”课程。(2)数学研究。他和冯玉瑜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并一起成立CAGD讨论班,在Bernstain—Bezier曲面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成果。他在国内外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3)数学普及。他是数学竞赛的积极参与者和命题人。1988年带领中国队参加在堪培拉举行的IMO,取得了二金四银的好成绩,排名总分第二。
第四届“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中国科大领导合影。左起为鹿明(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叶向东(中国科大副校长)、闫霂林、许咨宗、常庚哲、刘亚东。
困学守望奖教金创始捐资人刘亚东向常庚哲教授颁发“育人终身成就奖”。
科大数学系和中学生数学竞赛
2015年,史上最难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IMO)美国21年爆冷首胜中国,全国人民鬼哭狼嚎,俺们才4分小输捏。你不知道的是:当年美国人遇到中国科大五虎上将率领的中国科大输到脱裤,狂败51分!科大人掀起了数学奥赛的中国热潮;科大多次率中国队夺得团体总分第一,狂败亚军美国队51分,开创了冠亚军无法打破的记录。中国科大教练号称“五虎上将,威震京城”。今天舆论抨击奥赛“残害”青少年,我们自豪的是:科大教授撰写《初中数学竞赛教程》《高中数学竞赛教程》“摧残”了数百万中国最聪明中学生的心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建系以来,就有热衷于参与、组织数学竞赛的优良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华罗庚教授。1946年,华罗庚访问苏联时,亲眼见到苏联的数学竞赛活动。数学竞赛开赛之前,大数学家为中学教师与参赛选手做通俗讲演,数学家还为中学生撰写普及性的数学读物,凡此种种,令华罗庚非常向往。
仿照苏联的模式,华罗庚1956年倡导在中国举办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正当数学竞赛活动要进一步从北京要推向其他城市的时候,“反右斗争”、“大跃进”、“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接踵而来,接着又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数学竞赛活动当然被迫中止。
1962年,全国的形势开始好转了,北京市也恢复了数学竞赛。华罗庚又出任竞赛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江泽涵与吴文俊。华罗庚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主持数学竞赛,从为中学教师和参赛学生作科普讲演到撰写《数学小丛书》,从反复推敲竞赛命题到视察考场,他事必躬亲。在华罗庚的主持下,许多知名的数学家,如闵嗣鹤、王寿仁、越民义、万哲先、王元、龚昇和曾肯成等,都是热心的参与者。史济怀和常庚哲作为年轻教师,也参与了北京市数学竞赛的具体工作。这三年的北京市数学竞赛的命题,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不重数学知识而重巧思。每年北京市数学竞赛的竞赛题目,都译成英文在《美国数学月刊》发表。
在数学竞赛举行前几周,华罗庚、吴文俊等数学大师都为中学教师和参赛选手举办讲座。大师们的精彩讲演,深入浅出,韵味无穷,给青少年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1962年,由北京市数学会主编的《数学小丛书》,共有十余册,其中就有华罗庚、吴文俊的著作。这些46年前的小册子,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虽数易出版社,至今在中国内地(科学出版社)和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都能买到,足见广大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推崇和认可。在这套丛书中,除了华罗庚、吴文俊的作品之外,还有段学复、江泽涵、闵嗣鹤、龚昇和姜伯驹等数学家为中学数学爱好者所写的小册子。
以后,北京市又在1963年和1964年相继举行了两届数学竞赛,后因“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又被迫终止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数学竞赛活动才得以于1978年恢复。这一年数学竞赛活动,规模空前扩大。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安徽、辽宁、四川、广东八省市举行了联合的数学竞赛,年近古稀的华罗庚出任竞赛委员会主任。华罗庚亲自主持出试题、监考与改试卷等工作。竞赛尘埃落定以后,华罗庚一如既往地主持出版了《全国中学数学竞赛题解》小册子,并为该书写了长达七千字的《前言》。在谈到这一次数学竞赛时,华罗庚感慨万千地写到:“……其影响遍及全国,其意义之深远是难以估计的,我参与其事的体会是说不尽的。”
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简称IMO,始于1959年,后来不断地扩大,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学生竞赛项目。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中国派遣中学生参加IMO令人不可想象。
1980年之后,全国数学联赛开始走向正常化、制度化,中学生学习数学、参加数学竞赛的积极性逐年提高,走向世界、参加IMO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85年,中国数学竞赛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以王寿仁先生和裘宗沪先生为正、副领队,派出两名选手,参加第26届IMO。这只是试探性的一步,不属于正式参赛,因为按照IMO的规定,代表队必须包含六名队员。1985年的两个选手,一个拿到三等奖,另一个没有获奖。我国的领队在芬兰赫尔辛基对新华社记者谈了感想,总的精神是从失败中找差距。后来,这一谈话发表在我国的《参考消息》上。
1985年12月,在上海举行纪念中国数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我国中学生在第26届IMO的失利,使会议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复旦大学副校长谷超豪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龚昇一起商定从人力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搞好人才的选拔和培训,争取在第二年的第27届IMO上中国学生的成绩有所进步。在四位校长会商的基础上,中国数学会采取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举措:
(1)成立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与参加IMO竞赛的各项事宜。
(2)举办中学生数学冬令营(1991年起称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英文缩写为CMO)。
(3)要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数学系派员参加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承担冬令营的举办、国家集训队的培训、国家队队员的选拔和培训以及担任国家队领队等各项工作。
第一届数学冬令营由南开大学主办,时间是1986年1月20-26日。
从1986年3月6日起,“国家集训班”在北京接受了三个月的培训。给这个班讲课的,除了几所大学的老师们外,还有中国科学院三个数学类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对于这一届集训班的培训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数学系的领导始终把这件事当成系里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校内的教学工作已十分繁重,还是先后派遣单墫、苏淳、严镇军和常庚哲到集训班参与辅导工作。
1986年7月,黄山脚下的屯溪市,正值最炎热的时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办的“中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班”正在进行着,还有少量的中学生。参加“培训班”的近500名数学老师和我们的工作人员,焦急地等待着来自波兰华沙的消息,既怀着希望,又夹杂着不安。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满队”的资格(包括六名选手)参加国际数学竞赛。终于盼来新华社发自华沙的电讯:我国中学生为国争光,总分177分,仅次于美国、苏联和联邦德国,在38个参赛国家中名列第四名,有三人获得一等奖。这一届竞赛担任正、副领队的仍是王寿仁教授和裘宗沪教授,他们从华沙回到北京,给屯溪拍来电报,电文说:“成绩应归功于多年来一直关心着我国数学竞赛的同志们,特别是中国科大的朋友们”,“常兄(指常庚哲)的命题中选,特表祝贺”,这是中国人的命题第一次中选为IMO的考题。
常庚哲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一直是我国IMO事业中的一支劲旅,常庚哲、苏淳、王建伟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会委员会委员,还有一批教师为我国的IMO事业工作着。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为提高中学数学奥林匹克教练水平,应广大中学师生的要求,中国科大数学系从1986年至2007年在黄山和合肥共举办了22期全国中学生数学讲习班。龚昇、史济怀、常庚哲、李炯生、田畴、冯克勤、冯玉瑜、谢盛刚、朱国城、单墫、李尚志、苏淳、张明尧、余红兵、王建伟等教授都参加过黄山和合肥班的授课,共有万余名师生接受了培训。部分科大学子就是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确定了报考科大的志向的,如王建伟、霍晓明、唐若曦、何斯迈等。这对全国中学数学竞赛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编写数学竞赛辅导材料,全国闻名的《初中数学竞赛教程》、《高中数学竞赛教程》等一系列书籍均出自中国科大数学系教师之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两套数学竞赛小丛书,后来又精选为一套再版。
经典的《初中数学竞赛教程》伴随一代中学生长大,作者杜锡录、严镇军、余红兵全部为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
《高中数学竞赛教程》是高中生的奥赛圣经,作者全部为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
《高中数学竞赛教程》是高中生的奥赛圣经,作者全部为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
(3)在每年的数学冬令营上,都有中国科大数学系的教师参与主试委员会,参与命题和评分、阅卷工作。中国科大数学系还承办了1989年、1995年和2000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CMO)。
(4)从1986年起,中国科大数学系教师每年都参与国家集训队的培训工作,担任教练。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常庚哲、单墫、杜锡录、严镇军和苏淳曾经在北京刮起一阵旋风,号称“五虎上将,威震京城”。
(5)中国科大数学系教师多次担任国家队领队和主教练,分别为:
1989年,常庚哲担任国家队领队,中国获团体总分第二,二金四银。
1990年,单墫担任国家队领队,单墫和杜锡录为主教练,中国获团体总分第一,五金一银。
1992年,苏淳和严镇军分别担任国家队正副领队,皆为主教练,余红兵等人为骨干教练,所有培训工作均在中国科大进行。中国队不仅获得团体总分第一,而且在IMO竞赛史上首创一个队六名队员全获金牌的记录。中国队在这次比赛中所创下的总分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距(我国240分,美国189分)迄今无人打破。
1993年,杨路和杜锡录分别担任国家队正副领队,皆为主教练,中国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六块金牌。
2005年,王建伟担任国家队副领队,中国队获团体总分第一,五金一银。
2005年,中国科大数学系王建伟担任副领队,出战第46届IMO(后排右一)。
(6)中国于1990年主办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竞赛设主试委员会(负责命题)和协调委员会(负责评分),苏淳担任协调委员会副主席兼俄语协调组组长。
(7)与俄罗斯的合作交往。中国在IMO赛坛上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昔日大国前苏联和今日俄罗斯的关注。自1990年起,俄方(包括前苏联)就提出与中国建立数学竞赛方面的合作关系。刚好此时苏淳将赴莫斯科大学做访问学者,便被委任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驻俄代表,与俄方洽谈具体合作事宜。当时,俄方曾提出建立共同的资料库、联合出版培训资料、联合培训选手、互派代表队参加对方的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四条建议。由于前三条都涉及到语言文字问题,难于实现,仅就第四条达成了协议。1992年,IMO在莫斯科举行,我国派出王元院士以观察员身份随中国代表队一同前往。经过双方磋商,终于对合作协议的具体条文达成一致。我方由王元和苏淳参与会谈,俄方由瓦维诺夫和库兹涅佐娃参与会谈。1992年7月20日,签字仪式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举行,分别由王元和库兹涅佐娃在协议上签字。
协议自1993年开始执行。我国的派队办法是:由头一年在CMO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的省(市、自治区)在第二年组队,以中国队的名义前往俄罗斯参加俄方的最后一轮比赛。前三年协议执行得比较顺利,先后有北京队、上海队和福建队赴俄参赛。但是第四年(1996年)俄方代表队来我国参加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之后,中方与俄方的联系就中断了。直到1999年夏天,裘宗沪打电话给苏淳,希望苏淳设法恢复与俄方的联系。几经努力,终于与俄方联系上了。原来,那几年俄罗斯方面一是经济困难,二是政府变动,影响了对协议的执行,他们同意于2000年恢复合作关系。2000年元月,我们在合肥,在中国科大迎来了恢复联系后的第一个俄罗斯代表队,并且在当年4月份派出了由广东省组建的代表队前往俄罗斯参赛。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接受了前面中断联系的教训,将领队职务改为由奥委会直接委派。苏淳先后担任了六次赴俄参赛的中国代表队领队职务:2000年,赴喀山参加第26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2002年,赴迈科普参加第28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2003年,赴奥廖尔参加第29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2004年,赴切博克萨雷参加第30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2005年,赴下诺夫哥罗德参加第31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2007年,再次赴迈科普参加第33届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
CMO和IMO还在继续着,中国科大数学系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这项工作,并力争做得更好。
作者:苏淳、常庚哲、成立庚。节选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五十年》。原小标题为《科大数学系和中学生数学竞赛》。
【来源】微信公众号:许兴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