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1950年,鸭绿江畔硝烟弥漫,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儿女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勇赴战场,书写下伸张正义、捍卫和平的不朽史诗。
有的人舍生忘死,冒着枪林弹雨送信侦察;有的人浴血奋战,与敌人面对面拼刺刀;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冬,他们把土豆就着雪水吃……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4位现居厦门的抗美援朝老兵家中,跟随他们的讲述,与他们一同重温这场伟大胜利中刻骨铭心的瞬间。
康仲仁 侦察兵
穿过枪林弹雨送信
三八线上坚守观察哨
康仲仁精神矍铄,衣服上挂着军功章。
康仲仁(原名康忠仁)的立功喜报。(本版报道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助)
【名片】 康仲仁
原名康忠仁,1925年生,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垵山村人。1949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渡江战役、舟山群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1953年入朝作战,荣立三等功两次。
【声音】 我的父母很早去世,唯一的弟弟也被人领养,我吃国家给的粮食,就要为国家出力,哪怕是牺牲了也在所不辞。
参军时的康仲仁
冒着枪林弹雨送信、潜入敌方区域侦察、坚守前线观察哨……接受采访时,今年95岁高龄的康仲仁精神矍铄,衣服上挂满了熠熠闪光的军功章,每一枚勋章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位老兵光辉的戎马岁月。
敌人炮打得太猛 战壕被夷为平地
“刚到朝鲜战场时,我有些不高兴,因为侦察兵出身的我,竟被派去挖坑道。”被问到入朝的心情时,康仲仁这样告诉记者。不过很快,他等来了第一个侦察任务:送信到前沿哨所。
那时,敌军盘踞在海拔较高的无云山上,而康仲仁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地势较低处,送信相当于在敌军眼皮底下活动,但康仲仁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
一路危险重重,他很快被敌军发现了。
“一发炮弹猛砸了过来,我赶紧趴下,待烟灰消散,爬起来再接着跑。”康仲仁说,他巧妙闪避了敌军的三次炮击,把信件送到了目的地。回程路上,炮打得太猛,战壕都被夷为平地,幸好,他依然寻到正确的方向,回到部队。
后来,康仲仁又带领几名战士一起潜入敌方区域,侦察情报。“敌军围起了铁丝网,上面挂满了子弹壳和罐头盒,我们一不小心碰到,子弹壳和罐头盒叮当作响,敌军立即察觉到动静。”康仲仁回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通狂轰滥炸,同伴拉着他准备赶紧往回撤,他冷静判断:当下天正亮,跑起来很容易被发现,而且敌方区域树多,更好隐蔽。于是他和同伴在敌方一侧等了一天,待到天黑再撤退,安全返回。
因这两次任务的完成,康仲仁荣获三等功。
大部队后撤 他留在前线观察哨
康仲仁曾被派驻在三八线附近作战,对敌我之间的拉锯战体会更深。他回忆,在一次战斗中,我方抢抓先机,突然开启猛烈轰炸,打得敌方措手不及。“战场上有时拼的就是时机,每一次胜利对我们都很重要。”康仲仁说。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尾声时,双方在三八线两边各退后数公里,并设置了观察哨,康仲仁成为在观察哨站岗的其中一人。“我没有随大部队马上撤退,而是留下来了。当时我想,我就一个人,没什么牵挂。”康仲仁说,那时他和战友主要负责观察敌军的撤退情况,每小时都要向上级领导汇报一次,事无巨细。
正因为站好了这最后一班岗,康仲仁再立三等功。
史继先 战地汇款员
穿梭前线为战友汇款
左膝至今留着弹片
史继先在厦门安享晚年。
【名片】 史继先
1928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县(现为招远市)罗山乡史家村,1947年3月入伍,1953年7月随炮十三团入朝作战,1955年回国。他曾先后参加过渡江战役、舟山群岛战役、炮击金门等战斗,荣立三等功5次、四等功3次,1988年离休。
【声音】 以前我们用肩扛的迫击炮和用车拉的榴弹炮战斗,现在阅兵式上我们都有火箭军了,部队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真是日新月异,我希望晚辈们能珍惜如今的好时光,好好工作,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史继先(右一)与战友合影。
1953年,飞机在头上盘旋,炮弹在身边落下,史继先拽紧一个挂在身上的包裹,全神贯注往目的地赶去,包裹里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一份份驻地战友的钱和家书。他,正是一名战地汇款员。
时光流转,如今被问起抗美援朝时的任务,史继先依然挺直腰板,干脆利落地回应道:“我是汇款员!”这仿佛是一个老兵对命令分毫不差地应声喊“到”,时隔近70年,这个身份,连同那使命必达的强大信念已深深印刻在他的身体里。
做战地汇款员3年
从没丢过一分钱
史继先回忆,在抗美援朝战场,每月发放的津贴费是人民币,而人民币在朝鲜不能流通,战士们行军打仗、站岗放哨时又不方便携带,他便成为一名战地汇款员,承担起为整团上千战友汇款的任务,有时跟着钱一起交到他手上的还有家书。
每月史继先往返于鸭绿江两岸一次,统一寄出。每次汇款,他得先从深山沟里的驻地出发,步行数小时,翻过好几个山头,赶到火车站点,再乘火车到安东,再转乘火车到沈阳。进了邮局,他挨个填写汇票,把钱款、家书一一清点后寄出。“战友们都很信任我,我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做战地汇款员3年,我从来没有丢过一分钱。”史继先说。
汇款途中,史继先会携带枪保护自己,面对如雨的炮火,他抱紧包裹,再艰难也只能一人应战。他记得,路途最不顺的时候,整个汇款过程耗时14天。现在他的左腿膝盖处还留着一个弹片,而他已经不记得被炸伤时的具体细节。
冒着被炸的危险
救下三名朝鲜孩子
敌军一轮轮的轰炸把山都打秃了,朝鲜的村子里妻离子散、千疮百孔的场景让史继先和战友们很同情。他在担任汇款员之余,还负责宣传慰问工作。“我们去慰问失去家人的老人,也和朝鲜老百姓一起编排节目。”史继先说。
共同战斗,共同生活,让史继先和朝鲜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回,三个朝鲜孩子在空旷区域玩耍,没想到炮弹说来就来。眼看孩子们就在敌人的射程内,史继先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冲过去揽住孩子们就跑。见孩子们毫发无伤,孩子们的父母都非常感谢史继先,还为他和孩子们合影留念,并在照片的背后留言。
郑登勇 高射炮部队参战人员
数十门高射炮齐发
美军侦察机被击落
郑登勇翻看老照片,讲述抗美援朝时的故事。
【名片】 郑登勇
1933年生于福建南安,1951年进入炮兵技术学校高射炮系学习,同时参军入伍。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高射炮75师对前线官兵进行技术培训,1954年回国。1993年从原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厦门航标区(现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退休。
【声音】 我们当时根本顾不上害怕,一心要打胜仗,要向黄继光学习,赶跑欺负我们的豺狼虎豹,保卫国家、人民。
在军校学习时的郑登勇
郑登勇在炮兵技术学校高射炮系学习期间,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图为其毕业照,倒数第二排左起第五位是郑登勇。(翻拍)
“抗击美帝,支持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美军把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时,全国各地掀起一轮轮动员宣传,一声声响亮的口号撞击着年轻学子们澎湃的心,郑登勇瞒着下南洋的父亲入伍,毅然北上。
回望当年,住在松柏一小区安享晚年的郑登勇展现出老一辈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唱着老歌,讲述起参军、抗美援朝的一幕幕场景,那些催人奋进的歌词告诉人们,时光荏苒,但为国献身的精神永在。
从村里参军时
乡亲敲锣打鼓欢送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枪,跨过鸭绿江,卫国保家乡……” “全国军民团结紧,筑起万里铁壁铜墙……”被问起为什么参军时,郑登勇脱口唱起一首首70年前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歌曲。
他说,那时爱国热情高涨,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为村里唯一合格者。欢送时的阵仗很大,乡亲们敲锣打鼓将他送到县里。到福州集合时,时任省委领导专程来与战士们一一握手送别。
从福州出发到南平,再坐车到上饶,随后乘火车到镇江,郑登勇辗转数月,抵达位于北京的军校,学习高射炮相关知识。1953年,他和高射炮系的百余名同学一同前往朝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郑登勇又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提到,当他和同学在安东(现丹东)下火车时,看到的是被轰炸过的惨状。“敌人的魔爪已经伸过鸭绿江。”郑登勇说,这些景象更坚定了他上前线的决心,“唇亡齿寒,必须要打胜仗,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否则我们可能就要当亡国奴!”
教战士打高射炮
让每颗炮弹都用在刀刃上
在朝鲜,郑登勇和同学们教授前线战士使用和维修高射炮,并协助开展技术检查、排除故障等工作。“那时物资装备紧缺,我们都说,一颗炮弹相当于一个中农的资产,得把每颗炮弹都用在刀刃上。”郑登勇介绍。
一次作战时,在郑登勇和其他同学的协作下,数十门高射炮齐发,天空瞬间成了一片火海,一架盘旋在上千米高空的美军侦察机被击落。“听说打中了一架敌机,我们都非常激动,欢呼了起来!”郑登勇说,当时美军认为我们的装备技术不够先进,飞机常常以低空盘旋模式近距离挑衅,有时甚至是从头顶掠过。这一击有力挫伤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不敢再如此猖狂。
黄潮海 侦察兵
天太冷枪弹失灵
拼刺刀以一敌三
93岁老兵黄潮海仍清晰记得抗美援朝经历。
【名片】 黄潮海
1927年生于台湾,1948年入伍,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四等功两次,1953年从朝鲜回国,1954年退伍,1982年离休。
【声音】 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活不会幸福,谁要是来侵犯我们的国土,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就和他们拼了。
当兵时的黄潮海
黄潮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证明。
“要勇敢,跟敌人拼了”“枪打不了,就拼刺刀”……回忆起抗美援朝的战斗场景,93岁老兵黄潮海忽然提高嗓音,双手一前一后作握枪姿势,眼神坚定。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能力,抗美援朝期间,黄潮海曾被派往日本数日,完成侦察任务。
与敌人拼刺刀
腰间至今留着伤疤
黄潮海出生于台湾,后随父母来厦门。年少时,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解救后成为解放军的一员。1950年9月,他所在的部队坐火车抵达沈阳,集中训练一个月,后从安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黄潮海一度担任警卫部门的班长,枪法娴熟。“那时我腰间挂着左轮枪,同时背着木壳枪。而作为战士,我们一般都要会用轻机关枪和步枪,有时要用上冲锋枪。”黄潮海一边回忆,一边激动地比画着不同枪的不同尺寸和不同射击方式。
当时,日本兵在美军的要求下参加朝鲜战争,黄潮海就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遇到三个日本兵突袭围攻。“那年冬天太冷了,有零下四十摄氏度,枪里的子弹根本打不出来。”黄潮海说,当时他只好用刺刀跟日本兵战斗,以一敌三,他伤得鲜血淋漓,仍想坚持战斗。最后是战友把他扛下了战场。“越是到这种时候,越不能害怕,就是要跟敌人拼!”说着,老人家撩起衣服——他的腰间至今还留着当年的伤疤。
会说日语
扮游客侦察敌情
由于曾在台湾生活,黄潮海会说日语和闽南话,并在入朝前当过侦察兵,黄潮海在抗美援朝期间受指派前往日本侦察。
黄潮海回忆,当时他乔装成游客,坐船进入日本。
“当年敌军的军事力量很强,而现在,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升。”黄潮海感慨地说,强大的国家是每个小家坚强的后盾,国力蒸蒸日上,老百姓才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稳的日子。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