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国音乐史学、古谱学、乐律学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应时去世,享年87岁。
陈应时195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1月应邀任英国女皇大学访问学者,1990年1月应聘任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访问教授。
中国古代音乐史被认为是“哑巴音乐史”,一方面鲜有乐谱流传,即使流传下来,独特的记谱法如同“天书”,极其晦涩,难以被破译。
敦煌古谱素有“千年天书,百年解译”之谓,因为记谱使用的符号形似日文的假名,极其晦涩,解译困难。千年以前的谱乐,百年间学者们皓首穷经,孜孜不倦。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栋公开发表了《敦煌曲谱研究》一文,并将25首乐曲根据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译付诸演奏录音,“一千多年前的曲谱破译成功”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陈应时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和南宋张炎《词源》中得到启发,于1988年发表了论文《敦煌乐谱新解》和25首译谱,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掣拍说”,对敦煌曲谱的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难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译。而且他所解译的旋律通顺悦耳,调性调式感清晰,乐句结构严谨。
陈应时不仅潜心研究,还将海外学者研究成果中译十余篇。他倾力将古谱用舞台艺术呈现,给公众更直接的感知了解。1989年,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古乐团,举办《唐朝传存的音乐》音乐会,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国学者解译的敦煌曲谱及其他唐传古谱。
2019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把陈应时译谱,作曲家朱晓谷、李墨编配的敦煌古乐《品弄》《水鼓子》等作品带到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奏者们使用敦煌仿制乐器,穿上有敦煌元素的服饰,配合流动的多媒体画面,仿佛从壁画中走来,带领观众触摸历史。神秘的敦煌古乐在舞台上复活,传递来自东方的古老问候。
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图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